抱怨新聞沒內容、記者沒腦袋,是當今最能引發台灣人共鳴的安全話題。造成主流新聞媒體現存樣貌的背景結構很深遠(可參黃哲斌〈新聞怎麼辦?從「包薯條的報紙」談起〉以及其他專書),這裡簡單一句話帶過:新聞媒體老闆之賺錢求生意志勝過其他所有。
若類比宮廷大戲,在新聞媒體宮門內,受老闆皇帝寵愛的是「財務報表」和「經營績效」,什麼「讀者的長期信任與尊敬」、「關懷公共事務以維繫民主社會運轉」、「實踐新聞專業與編輯自主」,通通打入冷宮。
不過在北大西洋的東岸,有家媒體火力十足,擅長不畏政商勢力的深度或調查報導,屢屢在各國政壇投下震撼彈。例如2008年與維基解密(WikiLeaks)合作,報導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不義之行(可參電影《危機解密》The Fifth Estate);2009年追查《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手機竊聽案,逐步掀開英國政、警、梅鐸之間的地下親密關係,觸動國會全面檢討新聞業文化、行規和道德(Leveson inquiry);去(2013)年率先報導美國「稜鏡」(Prism)監控計畫,逼得美國總統歐巴馬踹共(台語「出來講」,指解釋澄清)。
該報在數位時代也不惶多讓,不但走在多媒體報導、資訊視覺化前端,更強調網路「開放」本質而堅持不設立「付費牆」,所有報導與相關資料任誰都可在其網站上一覽無遺。
最重要的一點是:儘管處境艱難、眾人看衰,該報目前還活得好好的。
它,是英國老牌左派質報《衛報》(The Guardian)。
在一位特別的報老闆「史考特信託」(The Scott Trust)手下,《衛報》熬過多次新聞業版圖挪移、生態演變、科技革新,闖出近兩百年的名堂。
但最初,《衛報》的老闆另有其人。
意外造就了營運信託 獨立成就了衛報
《衛報》的前身《曼徹斯特衛報》(The Manchester Guardian),由英國棉花商人J. E. Taylor在1821年創立,意在推廣自由主義利益,為社會改革者發聲。創辦人去世後,《衛報》的所有權便在泰勒家族中移轉,直到表親C. P. Scott於1907年買下報紙,才換到史考特家族手中。
《衛報》在C. P. Scott擔任總編輯長達57年間,打下揚名海外的基礎。他引領報紙反對英國參與南非波耳戰爭(Boer War),並持續關注愛爾蘭的自由、婦女投票權等。
C. P. Scott在紀念《衛報》百歲的〈百年〉文中,看清報紙作為事業的商業和公共雙重特性:
報紙具有雙面性,一方面為必須努力存活的事業體,另方面則是反映和影響公眾生活的機構,扮演人們心志和良知的角色,是道德也是物質的存在…
他也點出,一份報紙的性格和影響則由此雙重力量的拉鋸而定,並用「快樂婚姻」來解釋編輯部門和經營部門的關係,認為總編輯和經理人應當攜手共進,不過「總編輯應該稍走在經理人前頭」;「總編為大」的精神從此留傳。而文中「意見自由,事實神聖」(“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則成為曠世名句。至今,衛報編輯準依然全文收錄。
C. P. Scott退休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任職總經理與總編輯。看似萬無一失的家族傳承,卻隨著1932年老史考特與兒子先後辭世,面臨遺產稅危機。
危機在於,C. P. Scott以及他的兒子們除了任職薪水外,並未領取股利或從事業體本身獲利,個人財力無法負擔高額遺產稅,但若藉由事業體來付稅,則會對報紙造成傷害。後來,以該報所有權分屬C. P. Scott和他兩個兒子Ted Scott及J. R. Scott,且C. P. Scott退休後只是次要股東,成功說服稅務局不予課稅。
沒料到,C. P. Scott過世後不久,其子Ted Scott遊湖時意外身亡,J.R. Scott於是成為公司唯一所有人。J. R. Scott自忖,若是自己也發生不測,遺產稅陰影將再度壟罩《衛報》。
可以想見,若是J. R. Scott不採取行動,則報紙必將踏上拍賣一途,誰也無法預料往後的老闆會如何經營這份報紙;若是他採取一般商場行動,自行轉售給他人,也無法確保報紙的報格與未來。兩種決定都意味著這份獨立自由的報紙將邁向終結,而創辦人和他父親留下的文化遺產也會跟著消失。
經過諮詢與思量,J. R. Scott終於決定解決眼前難題的辦法:成立信託。
1936年,他成立私益信託「史考特信託」,聲明放棄當時市值英鎊一百萬的公司股份,並將所有股份移轉至七位信託受託人,而且除了任職薪資,不會從報紙取得分毫。信託設立目的是「確保《衛報》財務和編輯永久獨立」,而公司必須「極盡所能貼近從前的原則來營運」,後者則成為往後信託對總編唯一的指示。
1948年史考特信託重組,除了延長信託存續年限(在英美法中,私益信託有存續年限,公益信託則無存續年限),並重述公司傳統以及往後營運須遵守創立者所建立的原則等,最重要的莫過於原信託受益人從此消失。
重組當時,五位1936年信託契約下的受益人──C. P. Scott的四名孫子以及公司秘書,分別簽字放棄可以成為百萬富翁的股份支票,於是這些鉅款又回到信託手上。此後,信託再也毋須付給受益人財產管理所衍伸出的利益,營利所得全歸公司進行再投資。
此外,史考特家族人士指定信託受託人的權力在1948年重組後也遭到移除,邀請或開除信託受託人變成現任信託成員集體的決定,排除單一個人的運作,信託的集體權威性於焉建立。自此至2008年信託轉型成有限公司前,信託都依照前述1948年的契約內容運作。
2008年,基於史考特信託為非公益信託,有法律存續問題,信託決定轉型成有限公司。史考特信託雖從「信託」改為「有限公司」但仍是股份唯一所有人,事業盈餘仍歸公司,報紙編輯室自主、追求公益與創新等原則也全部延續。
在「確保《衛報》財務和編輯永久獨立」招牌下,史考特信託老闆一方面尊重總編輯對於報格與路線的堅持,另一方面也能支持負責營運、播打算盤的總經理,兩廂平衡、兼顧,這才造就了衛報,既能產出享譽國際的好新聞,也有足夠財力、灑銀兩支付做好新聞所需開支。
至於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