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舉辦的「亞洲的新聞媒體自由:中國、台灣與香港」研討會,當天特邀請《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江春男、《紐約時報》記者王霜舟(Austin Ramzy)、中天電視新聞主播史哲維、美國聯合通訊社特派員溫逸德(Peter Enav),共組圓桌論壇。
當圓桌會議討論時間開始,江春男特別強調自己「剛從立法院」回來,對於在立院抗爭的學生敬佩萬分。江表示從立院服貿抗爭,及2012年反媒體壟斷運動中可觀察出,現今年輕人比自己當初那一輩更優秀,現在是他們在維護我們的新聞自由。同時江也憂慮中國現已改變以往採取武力統一的途徑,打算透過服貿「買下台灣」,這將使得台灣意見更為分岐,媒體環境也更為複雜。江進一步提出,香港是一個值得台灣借鏡的寶貴經驗,1980年代香港精銳盡出,青年報、文匯報曾帶給香港一陣光榮,1990年代,中國、台灣、香港三方的作家各自有所區別,如今透過社群媒體又再次匯聚一起,然今年年初明報前總編劉進圖遇刺後,香港新聞自由受到質疑,人民憂慮中國下一步會怎麼走,台灣民主果實十分珍貴,媒體自由與民主如同婚姻關係,彼此依賴且共存,不能分開被探討。
《紐約時報》記者王霜舟(Austin Ramzy)先前派駐中國大陸,後因簽證問題離開北京改派駐台北。他以自己派駐中國的經驗提出一些觀察,他認為中國新聞自由太糟糕,外國記者不僅面臨爭取當地記者證換照的困難,更沒有大使館可請求支援,甚至其家人有可能因為報導內容審查後不利於國家發展受到當局騷擾。中國當地記者的處境更為艱困,新聞本質目的為第四權,須善盡監督責任為大眾服務,然而就算寫出好的文章,也往往受到共產黨審查後而未刊出。例如中國南方週末新年特刊遭刪除事件,許多網民的評論被當局搜索、鉗制。中國媒體如同一位父親的形象,控管著記者的文章。對於認定的激進份子或異議份子,政府則會採取一些行政壓制來作出審查機制。中國目前最熱門的社群媒體:微博與微信,是個人或記者經營媒體或發表文章的重要管道。然若有記者發表文章不妥,其所屬媒體遭到調查,該記者的主管則會被調職,有些文章的帳戶則被政府追蹤、甚至被凍結、關入監牢。王霜丹認為,現在微博的經營態度已與一年前不同,因與官方合作鉗制言論自由,微信也被受到審查相關言論的陰影。
此外,王霜丹指出台灣與香港如要報導中國有許多控制,媒體本身會自我審查,敏感議題不會報導,落入畫地自限的迷思,香港爭取新聞自由的經驗值得讓台灣思考,依王觀察,台灣新聞容易截取字句,主流媒體關心的議題狹窄,他建議,中國影響力日益加劇,媒體應扮演中間橋樑,多去瞭解中國的現況,讓台灣勿陷入本土意識分裂的言論中。
旅居台灣九年的美國聯合通訊社特派員溫逸德(Peter Enav)提出,台灣媒體應該只對一個最重要、關鍵的問題—「台灣未來走向」多著磨,而非打開電視只看得到「塑膠鴨」新聞。溫逸德指出,媒體對政府資訊沒有批判能力,例如馬英九總統曾一再表示,台美關係三十年來最好,但事實是美國對台軍售延遲,達到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程度。此外,洪仲丘事件中,一個僅就任六天的國防部部長楊念祖,竟沒有任何一間主流媒體做出其中的批判,找出背後結構性的問題為何。
溫逸德提出,馬政府曾宣示8年內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但卻沒有媒體質疑這個時間表如何落實,他批評這些現象是因為台灣媒體怠惰,常直接參考政府公關新聞稿。溫逸德分享透過去在以色列採訪新聞期間,當地媒體的作為,不停關注以色列在國際中的地位,以及美國、中國的立場與態度,甚至有新聞台24小時直播以色列的未來方向,舉國上下的人民都能提出建設性建言。他警惕台灣媒體需重視國家公共議題的報導,否則有天台灣人民覺醒時,將會發現自己早已被邊緣化。
中天電視台主播史哲維以本身所屬媒體及性質對新聞自由作出分享,他認為,現今新聞內容腥羶色、新聞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生態,源自於有線電視台長期以收視率為收益考量,台灣電視台超過一百台(不計算數位台),新聞台佔據了49-56台,如觀眾轉到吸引目光的新聞,無論好壞就是值得做的新聞,在議題取決上,偏向輕鬆、八卦。
史哲維認為,腥羶色的新聞報導是「果」而非「因」,商業電視台的競爭者變多,品質跟著下降,但他提出,數位台目前市場機制仍不成熟,許多優質節目可以透過數位頻道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