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播學院延續上週的反服貿系列演講,日前邀請到了廣電系郭力昕、新聞系柯裕棻兩位教授以及幾位在院內就讀的學生,針對這次學生參與學運的省思為題,分享大家從這次的民主課程中的所見所思。

志願參與 台大新聞E論壇點閱率創新高
就讀政治大學新聞所碩一的鄭閔文分享,學運剛開始時,她和幾位朋友只是到現場幫忙送物資,不過隨著自己對議題的愈發了解,她便志願加入「台大新聞E論壇」的核心團隊,貢獻所學。

這次台大新聞E論壇採用即時新聞的方式更新學運最新動態,產製過程需要大量記者輪班,因此每人一次都必須值六到八小時的班,體力上也是一大考驗,不過看著臉書專頁的人數從最初的幾百人,到現在已經突破12萬大關,鄭閔文說,做為獨立媒體,不僅是倡導者同時也必須是紀錄者的角色。這次她積極參與學運,雖然中間也曾遭到家人反對,不過在現場看見許多自發性民眾發起戶外服貿討論,這些都讓她深刻體認到廣泛聆聽多元聲音的重要。另外在新聞寫作上立場與字眼的拿捏,準確性和即時性的考量,也使她重新思考真正的新聞價值。

不僅是學生積極參與這次學運,新聞系的柯裕棻老師這次也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親臨現場紀錄觀察,並比擬這次的學運就是一場雲端世代的戰爭,社群媒體和網路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柯裕棻:學運將言論空間攻防戰線延伸至雲端
柯裕棻說,這幾天她所看到的,是主流與非主流媒體雙方彼此激烈在角逐言論空間的資訊戰,從多個利用社群媒體崛起的草根團體如:黑色島國青年的臉書、到後來出現的太陽花學運粉絲團使用七國語言更新資訊;議場內的學生不避諱記者的採訪,甚至開放議場設立立法院直播區等等,種種行為都顯示出這個世代不同形式的革命方式,為了反黑箱、反抗主流媒體貼上的暴民標籤,將言論空間攻防戰線延伸至虛擬的雲端平台。
  不過在經過了這麼多天後,柯裕棻也強調,是時候必須省思「學生透過學運的成長」,還有「革命」與「秩序」究竟為何?這次佔領立院之舉雖成功吸引許多閱聽人開始關注、平常不曾注意的法案,但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必須學習如何尊重多元聲音,以及學運背後,對人的價值的具體體認。

善用傳播管道 紀錄與傳遞事實
  來自政大廣電系四年級的沈佩宇也分享自己參與學運的體會,她說,自己以前對於政治議題並不會特別關注,一直到這次的反服貿學運,她看到許多人的聲音和很多事情都被剝奪權力,為了反駁主流媒體加諸在學生身上的「暴民說」,學生只好靠自己的力量和專長盡一份心力,也因此她和幾位同學開始有了創作紀錄片的念頭。

而另一位已經從政大廣電所畢業的校友李若韻,也分享自己透過學運興起的創作理念和過。程她在研究所時期畢業製作主攻靜態攝影,後來則投入攝影企劃的工作,她鼓勵每位在場同學都可以針對這次學運議題做一些創作,不需要執著於多嚴謹或完整的結構,以她自身為例,可以是每天幾張照片加上圖說,就發佈在自己的臉書專頁,讓自己成為傳播者也是創作者。

李若韻說,若想用創作作品介入社會,首要就是「必須對自己坦白」,她回憶學運剛開始的幾天她每天晚上工作到十點,就立刻衝去立法院待到凌晨一點才回家,如此辛苦卻還是堅持每天都要紀錄一些什麼,因為唯有進入事件、完全的投入,以及誠實面對自己內心聲音之後,才能萃取出珍貴的創作靈感。李若韻滿足地表示,「永遠會有下一個議題,而透過參與社會運動,我們也能慢慢整理自己。」

新媒體青年要與戒嚴時代的父母溝通
最後一位來自政大廣電所的邱育南,是這次警察鎮暴之舉受到波及的同學之一,他感慨的分享自己當晚的親身體會,同時也提出質疑,認為有許多父母反對孩子上街頭,不過我們究竟要被保護到什麼時候?

邱育南說,也許在這次的學運中有許多學生跟父母親的價值觀不同,不過希望大家還是相信自己認為對的事,而且也應積極創造對話空間,才能讓身處後戒嚴時代的父母和新媒體時代的青年,兩代間能有更多交流和理解。

對這些站上第一線的學生、老師甚至是一般公民而言,這次的學運無疑就是一堂寶貴的民主課,雖然最初導致衝突的是政治制度的缺失,不過演變至今,也相信台灣的理性公共討論空間,未來將會慢慢實踐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