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由佔領立法院行動開啟的太陽花學運,延燒三週後在4月10日落幕。這段期間社群網站成為各媒體的新聞戰場,留下許多可供研究思考的題材。台灣傳播學門各種學術刊物、研討會,近期陸續將焦點放在社群網站/新媒體新聞產製、甚至直接以太陽花學運為主題。

我從2013年11月起持續觀察並紀錄台灣新聞媒體臉書專頁粉絲數成長情形,每月底將粉絲數1萬以上的綜合類新聞媒體粉絲總數、排行、粉絲增加數字,發布在臉書上。2014年3月的觀察紀錄,受到最多關注與分享,包括主流大報的負責人都轉貼──當然是因為該媒體及其合作伙伴在太陽花學運期間成長亮眼的緣故。

當月的觀察紀錄只有一個焦點:太陽花學運報導與粉絲數高成長。

總體來看,3月份粉絲數普遍成長,成長超過1成的媒體家數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各月。3月列入統計的37家媒體,54%(20家)媒體的粉絲數成長超過1成。這個數字是我進行紀錄以來最高的,其他各月最高不過4成。

個別來看,太陽花學運期間成長亮眼的媒體有以下幾家。

首先就是一戰成名的台大新聞E論壇。我在2014年1月曾統計各大學官方學生媒體臉書專頁粉絲數,當時台大新聞E論壇的數字是850,在建有專頁的6校中排第4,最後兩名是幾乎沒有活動的淡江時報(154)與銘報(105)。到了3月30日,台大新聞E論壇的粉絲數達105,604,是兩個月前的124倍。

與台灣主流四大報相較,台大新聞E論壇的粉絲數仍落後於四大報,3月底與四大報墊底的自由時報相距3.1萬,但到4月底,太陽花學運的餘溫,讓它與新取得墊底地位的udn.com只差1.1萬。

至於與另類媒體比較,於2011年11月即建立臉書專頁、粉絲總數最高、曾得過卓越新聞獎的上下游News&Market,3月粉絲數近9萬,已落後台大新聞E論壇超過1萬,到4月底差距更拉大到2.8萬。

台大新聞E論壇雖然是台大新聞所的實習媒體,但太陽花期間取得的成果實為各校傳播科系師生共同投入。往後它能否延續成果、該怎麼走,值得對新聞媒體社群經營有興趣者思考研究。

個別的另類媒體、獨立媒體也有亮眼表現。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在3月太陽花學運期間粉絲數倍增,由2月底的2.1萬到3月底一舉衝到4.3萬,4月再衝到5.9萬;獨立評論在天下、風傳媒的粉絲數分別在1月、2月才破萬,3月底兩家分別成長了52%、38%。

主流四大報蘋果、自由、中時、聯合的粉絲數成長也值得特別關注。在我的觀察紀錄期間,直到太陽花學運前,中時、自由都已處於大力拓展社群粉絲數的起飛階段;聯合報在社群媒體這方面是一灘死水,粉絲成長數連小眾的另類媒體都不如,蘋果則是早在粉絲總數上遙遙領先,其他三大報粉絲數總和乘以2也比不過蘋果。3月太陽花學運後,四大報粉絲數在3月底都明顯躍升,但聯合報到4月又回軟。各報在4月底的粉絲總數分別是蘋果115.6萬、自由20.1萬、中時19.9萬、聯合14.1萬。

四大報的粉絲數動態有兩個特徵。首先,太陽花學運的效應,讓四大報粉絲成長都比過去亮眼,但又可分為兩組:立場傾向支持學運的蘋果與自由,粉絲數成長遠優於傾向反對學運的中時與聯合。如果排除本已長於社群經營的蘋果和幾乎任專頁自生自滅的聯合來看,學運立場與粉絲數成長關聯性就很明顯了:中時招兵買馬社群編輯、自由起步最晚但也成立即時新聞與社群專責部門,兩者同樣在大力衝刺社群領域,支持學運的自由時報粉絲數成長明卻顯高於反對學運的中時。

第二個特徵,是愈老的招牌對社群經營愈不敏感。最年輕的蘋果成就最高;雖用舊招牌但所有權與經營團隊已轉移的旺旺中時,以及2013下半年才警覺落後並投入戰場的自由,都有明顯的動作與成效。唯獨聯合不動如山,若不是太陽花學運,每月粉絲成長數只有1千上下。

在描述完的觀察紀錄之後,我有些意見要說。首先,太陽花學運後,台灣對社群媒體影響新聞產製的批評,多半集中在新聞情緒化、破碎化。這一點沒錯,由傳播理論來看,社群媒體的確會在重大爭議事件發生時引發從眾效應、意見極化等等現象,但當在這個不可逆的行動通訊時代,閱聽人已將社群媒體當成重要新聞來源,與其只批評新傳播科技的缺點、甚至因為議題立場而仇視社群媒體,不如正面思考要如何運用新工具的特性進行新聞競爭,並重新思考過往以傳統產製方式(如印刷)為重心的新聞產製流程,改為以網路為重心、或至少兩者並重而不是以網路為順便附帶的發布管道,以免造成將編採工作全部累加到原本只為傳統方式產製而組織的人力上,影響新聞品質。

其次,學生靈活運用傳播科技的效應,已經展現在社群媒體,並進一步造成政府重新思考、重視社群媒體這個傳播管道。新聞媒體產業環境的變化,整體而言也是朝向網路化、行動化、社群化發展。然而各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門是否已在課程上重視這個趨勢?我目前是世新的學生以及兼任講師,不能不指出:以傳播系所聞名的各大學中,唯獨世新沒有學生新聞媒體的官方臉書專頁;太陽花學運期間,各校參與台大新聞E論壇的名單中,也沒看到世新學生。不論老師同學們抱持什麼立場,在台灣媒體史的重要一頁中缺席,對傳播名校世新來說,實在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