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5月27日進行「2014年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第二場聚焦於馬來西亞網路媒體發展趨勢,由《當今大馬》中文版主編黃凌風主講,該場論壇由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擔任主持人,另由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博士後研究黃國富、獨立記者、前《陽光時務》台北特派員林怡廷提供分享觀察所見。黃凌風自該國特有的族群分佈及政局脈絡,回顧以政治社會報導為主《當今大馬》的發展歷程,網路媒體促成言論多元,同時也要在各方限制下求存。
黃凌風:網路媒體拒絕淪為官方傳聲筒
黃凌風說,《當今大馬》最近接到來自現任首相納吉的律師信,要以個人身份起訴媒體誹謗。原因出在登嘉樓州的州務大臣阿末賽益突然被撤換,而阿末賽益是最大執政黨「巫統」的黨員,當晚他即聯合兩位州議員一同退黨。由於該州政府由巫統、馬華、印度國大黨組成的「國陣」組成,一旦席次減少將導致國陣主導的州政府陷入垮台危機。然而阿末賽益退黨理由竟是撤職將影響女兒即將出嫁婚宴。
黃凌風指出,《當今大馬》並不編寫社論,但會整理讀者留言整理,內容比社論更加尖銳、直接,也代表《當今大馬》的看法。納吉與阿末賽益的鬧劇在48小時內急轉直下,兩人握手言和。為此《當今大馬》特別整理讀者看法與批評,卻也招來對方揚言控告的律師信、並被要求道歉,但《當今大馬》將會抗爭到底。實際上,馬來西亞網路媒體一直受到政府的嚴厲監控,這也是讓馬來西亞的新聞自由排名屢創新低的原因。
談起《當今大馬》的發展,黃凌風指出最早由英文版在1999年全國大選前9日開通,起因於1998年副首相安華被革職而產生的「烈火莫熄」運動,但在當時因此成立的各家網站中唯一留存至今,並在2002推出訂閱收費模式,至今已有近90人的團隊,每日提供讀者英文、馬來文、中文及淡米爾文的新聞報導。
馬來西亞在1998年為了發展網路科技,當時首相曾承諾不會過濾互聯網。但黃凌風指出,在馬來西亞,網路媒體雖不用像報章需出版及印刷准證,但政府也有其他手段,例如大馬國會已立法,要求網站擁有人、無線網路提供者等,可因第三者的張貼內容而受罰,增加網路用戶及服務供應商風險,《當今大馬》也經常被舉報調查。馬來西亞主流媒體更受到雙重控制,除了壓迫性法令超過30條,媒體壟斷也壓制新聞自由。
黃凌風談及馬來西亞中文媒體發展,指出2001年「528報殤」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報業業集團,破壞中文媒體市場,而在民間各抗議行動中,因而催生《當今大馬》中文版,2006年又轉手給媒體大亨張曉卿,目前「世華媒體集團」壟斷馬來西亞華文平面媒體逾80%。
黃凌風說,馬來西亞除了國營電視,多數印刷或電子媒體老闆與執政「國陣」有所關聯,而在2008年全國大選前,與巫統有關的首要媒體集團(Media Prima)控制四家免費電視台,還有國內最大報業集團,而馬華公會、國大黨也控制其他媒體,但在該年大選後,「國陣」喪失國會三分之二優勢,並失去五個州政權,主流媒體「真空」僅報導國陣部分勝選者,《當今大馬》率先報導,晚間超過五十萬名讀者湧入網站,其後在野黨勢力膨脹,網路也開始成為戰場,大選後許多網路媒體如雨後春筍發展。
黃凌風指出,政府雖然開始認為網路戰重要,卻經常把提出質疑問題的網路媒體阻隔在外。網路媒體每到選舉也受到駭客「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報導也經常受到極端組織向政府舉報調查,辦公室也曾遭潑紅漆恐嚇。不過網路媒體的公信力即是資產,但永續經營才是最大挑戰,單靠廣告難以支持良好的新聞業及獨立自主,國際間如《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與《當今大馬》現在都是收費網站模式,需要忠誠訂戶支持才能屹立不倒。
黃國富:中國是影響馬來西亞媒體發展的關鍵因素
對於主講人黃凌風的分析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壟斷現況,兩位與談人也關注其中「世華媒體集團」張曉卿背後的壟斷現象。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博士後研究黃國富則分析,馬來西亞的分而治之的歷史背景,因而有多種語文媒體,《當今大馬》這些年則努力跨越不同族群。在馬來西亞族群,馬來人對民主化的思考多以印尼當作參照目標,而台灣過去二十幾年的發展,則是當地華人知識社群學習的對象。
黃國富認為,台灣、香港談論的「中國因素」,對馬來西亞其實也有關係。馬來西亞老一輩華人多從中國移民南來,有濃厚的「文化中國」想像,在1930年代的國共鬥爭時期,這樣的想像多浮現於馬來西亞報章上,直到七、八○年代已經沒這麼清晰。
話鋒一轉,黃國富認為,近年以世華媒體集團的張曉卿來看,他有點像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代理人,除了媒體人的角色,他在中國廣西也曾成為工業園區重要發展商。「中國因素」在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存在,但對不同世代的華人社區感受並不一樣,早期認同轉換的華人及華人社團而言較深,但對年輕世代的跨族群意識已較清晰。
林怡廷:網路獨立媒體 具政治輿論影響力
獨立記者、前《陽光時務》台北特派員林怡廷表示,先前在《陽光時務》關注「公民社會民主化」議題,在去年馬來西亞大選前往採訪,並拜訪《當今大馬》等媒體。張曉卿壟斷馬來西亞華文媒體事件,除了與台灣反壟斷可做對比,也觀察華文媒體及華人社團。
以馬來西亞的媒體結構,最主要仍是馬來文及英文媒體,在1990年代時任首相馬哈迪即以首要媒體集團(Media Prima)完成媒體集中化,才更是涵蓋各種媒體的巨獸‧不過2006年張曉卿在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壟斷雖然算晚的,但他也收購香港《明報》集團,在新幾內亞也有英文版,比起台、港媒體大亨的蔡衍明、黎智英等人相比,張曉卿跨國境壟斷範圍更大,更像東方梅鐸的角色,因此應觀察他與北京關係。
林怡廷認為,馬來西亞的人口比例中馬來人約佔60%、華人25%,過去馬、華也曾有嚴重族群衝突,因而政府有保護馬來人的歷史脈絡,而華人社團覺得自己在這個國家受到壓迫,也讓張曉卿得以一邊用「正義至上」的受害者角色,又用「文化中國」的想像,說服馬來西亞傳統華人社團,壟斷除了是市場考量,也是為了團結華人社團來對抗馬來族群及西方媒體,進而合理化壟斷現象。
林怡廷說,張曉卿背後與其說是「中國因素」,不如說是「中華因素」。比起台灣反媒體壟斷對抗的是政治上的中國,馬來西亞必須解構的是傳統華人社團的「中華情意結」,不過雖然張曉卿在去年廣告市場佔有率約超過七成,但幾乎沒有政治輿論影響力,反而是在網路獨立媒體,包括年輕人也大多不在「中華情意結」之中,這種意識結構有助公民社會前進,只有跳脫為了團結華人而容許壟斷的心態,才能追尋跨族群、言論自由等現代價值。
林怡廷認為網路獨立媒體經營不易,相對於《當今大馬》的成功營運,甚至還成立網路電視台,而台灣的網路獨立媒體包括苦勞網、公視PNN、新頭殼或其他評論網站等,都還沒有穩定的營運模式。以她個人觀察,相較於馬來西亞已停刊的另一網路媒體《獨立新聞在線》只有中文版的內容深度報導,《當今大馬》的發展除了歷史機運,而多語文、即時新聞報導也有助提昇整體點閱率,雖然《當今大馬》仍面對許多挑戰,但相對於台灣、中國獨立媒體,各自因市場規模僅以低成本製作,與言論控制不易發展,《當今大馬》組織其實更有基礎,可將視野拓展到東亞華人社群。
黃凌風指出,日前馬航客機失蹤事件,也讓馬來西亞的官僚封閉作風,暴露在全球媒體鎂光燈下。許多第一手報導則常來自西方媒體,雖然馬國許多主流媒體掌握很多資源,卻常淪為官方傳聲筒。而包括《當今大馬》在內的網路媒體則扮演批判角色,質疑政府的危機處理。不過黃也坦言,雖然很多尖銳問題都是來自網路媒體的記者,但馬國政府卻少給網路媒體發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