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s)在一年之中的某星期一會在新聞編輯室引起轟動。但在一年之中其餘的364天他們能否更有組織的去推動好新聞的價值?
第98屆普立茲獎經委員會的推薦,再幾個月前由哥倫比亞大學頒布新聞、文學、戲劇和音樂獎項(http://www.pulitzer.org/awards/2014)。
在他1904年的所列遺囑中,匈裔美籍記者和報社社長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Pulitzer) 留下200萬美元給哥倫比亞大學。他去世於1911年後,大部分的資金於1912年轉而投向新聞學院的創立,其中有25%的金額拿去成立普立茲獎,首次頒發於1917年。該獎項成立的宗旨在於紀念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Pulitzer) ,扮演著激勵新聞業的朝向卓越的動力。
但是,在經過多年與幾個月的期盼後,另一組普立茲獎的得主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僅僅約莫48小時,在美國新聞業及其眾多批判者提出無止盡的「新聞學該往何處去」的問題後,因林林總總「不太好」的緣故,他們決定取消頒發特寫(Feature Writing)獎項給三位進入決賽的作品,同時也取消了一座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 獎項。
究竟1132個參賽作品是通過什麼樣的評判而勝出?獎項的判定是由一些美國新聞業中最好跟最聰明的腦袋來決定的,初期會有一個大的評審團共事,最後經由有名望的董事會接手。但事實上,他們幾乎沒有人會在過程中發表太多意見,即使是到了決審完畢。這也意味著,整個評審過程,作品只能自生自滅。而且不幸地,因為普立茲獎的過程和傳統,結果大部分未獲獎的作品是在評獎的過程中,殞落的不著痕跡。
其結果是,在這個美國新聞業的盛大之年的巔峰之作,不只是最後的優勝者,包含所有入圍者,在一天之內,變得著名也同時被遺忘。
難怪,前華盛頓郵報總編輯羅伯‧凱瑟羅會這麼說:「請列出15名曾得過普立茲獎的新聞記者,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甚至記者們都答不出來。因為這類訊息並不會被牢記,普立茲的光環是種榮耀但會消逝,就像彩虹一樣。」”
這個每年激勵朝向卓越新聞的獎勵,是否是約瑟夫‧普立茲所想像的?以普立茲之名所頒發的獎項,是否極盡所能,在這困難的時期為美國新聞作品及其專業帶來願景?
就算他一開始設置這個獎項時,新聞類僅只有四項,普立茲確信這些獎項可以貼近當代。他透過建立監督諮詢委員會,並給予委員會於”酌情權,可中止或者更改任何項目或主題,替代做法,但一切決定都應當在有利於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的前提下來進行。
當普立茲獎即將要邁入一百年時,以下是經主動提供的建議,思考如何讓普立茲獎成為催化劑,讓新聞業能變得更好:
˙更改最後繳交期限
如果獎項的基本目標是─ 鼓勵卓越新聞─ 不只是它的創作而且包含其讀者覆蓋面─ 12月31日公佈的最後期限會導致那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品陸續出現在,美國讀者率往往是最低的一個月後。
原因是所有的假期都在這期間。尤其眾多部分的新聞皆是如此,12月最後10或12天散佈的大新聞,往往只會有一小群的觀眾看。人們不禁要說,如果將最後期限提前或者將期調整至三月,可能會有助於故事的散播。
˙獎勵新聞的被閱讀率
與此類似,在參賽申請的過程中,應該要求參賽作品,註明該參賽作品的閱讀覆蓋的層面以及讀者人數。但這樣的數據可能會不完整,因為難以量化,而且也不是作為作品目的之本意。但正式要求將此納入程序,也許這將有助於編輯部集中創造更引人入勝的新聞,而不僅僅是製作超長的企劃。
在一個任何記者的角色需要被重新定義的時代,他/她的新聞品質應該包含這個作品是否有廣泛的閱聽眾,更正式地增設這個指標來篩選好的新聞作品。此外,也可以因此促使新聞編輯不要在年前那一週,刻意地硬塞進某條大新聞。
˙重新考量評審保密原則
評審團謹守秘密,雖然他們很用心良苦,但這確實造成一定的損害程度,因為它並沒有為那些在國內被選中、最優秀(至少也算是)獲獎的記者們慶祝。比起只是在頒布獎項中午那天一起公布一串評審的名單,他們可以慶祝每年的評審團而且更具有光環效果。該評審團員一再的被警告,不論是書面和口頭的上都要避免談論評審細節,並在最近幾年,大多數人完全對好新聞保持沉默。
這其實是滿不幸的,因為任何擔任過評審團的人都會承認,在經歷過這樣艱苦的評審工作,包括待在哥倫比亞大學48小時,閱覽這麼多來自全國大大、小小的新聞編輯室的參賽作品,在當下也對於參賽者所懷抱的理想充滿欽佩,然而,這一切美好的感受,幾乎都會隨著該獎項公布後消散。有幸被邀請擔任普立茲獎評審,一次最多只能任期兩年,即使是友善的評審也會選擇維持沉默,免得他們下次無法再接到邀請函。什麼才是理想並且能代表新聞業裡的榮譽徽章?擔任普立茲獎評委。但這種擔任評審委員的方式,對於傳播卓越新聞並沒有太大的用處。
有很多有創意的方式,可以讓評審過程維持神秘,同時也利用評審團的影響力。假如舉辦一系列評審委員座談,受到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贊助,在全美的新聞學院內談論他們的審議工作,這也將有助於外界了解得獎作品可能的作法。
說明:
拉朱.納里塞蒂Raju Narisetti在News Corp擔任高級策略副總裁,在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與其他家報社擔任發行人。他曾在Journal雜誌編輯部擔任新聞記者,並以他為911所做報導,榮獲2002年度普立茲獎─ 突發新聞報導獎(Breaking News Reporting)。在2010和2011年,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贏得了三座普立茲獎─ 是由他負責擔任這三團隊擔任總編輯。在2013和2014年,他擔任普立茲獎評委。
更正: 本文最初說,吉斯勒Gissler已經擔任普立茲管理員14年,而不是12年。雖然在近期來看,今年參賽作品投遞的數字達到巔峰,但還是低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巔峰時期的數字,當時最高的投遞數字可高達到1770餘件。
原文網址
http://www.niemanlab.org/2014/05/raju-narisetti-can-the-pulitzer-prizes-do-more-for-journalism/?fromfloater
譯文撰寫 – 莊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