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一位非洲裔的政治評論員Nanjala Nyabola,在半島電視台的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西方媒體眼中的非洲為何總是錯的?〉(Why do Western media get Africa wrong?)。她以最近在南蘇丹這個國家發生的內戰為例,指出一名英國《衛報》記者對於事件所進行的報導,儘管西方人很肯定,但是卻受到南蘇丹人士在網路上強烈批判,據此分析西方記者之所以搞不清楚非洲事件,而報導錯誤的原因。
Nyabola指出了很多項因素,其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她認為很多記者選擇消息來源和採訪對象時,是以種族作為篩選的標準,自我創造了一種知識的階級,但卻忽略了來自不同階級基層民眾的各種聲音,這是最致命的因素。
其次則是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問題。西方媒體在報導非洲新聞時,會習慣性地將事件區分為「西方」和「非西方」兩大類,因此非洲的議題會被視為泛「非西方」的類型來報導,卻未能真正地深入地了解並分析事件背後的影響和價值。而且,無論是由歷史書籍、非洲文學、以及觀察到的現象中,西方媒體已經先對非洲產生了許多刻板印象,因此在報導非洲的衝突事件時,便往往從民族性和信仰的角度切入。但這種過度簡化和浮濫的報導方式,已經無法充分解釋事件的過程和意義。
如果我們將這篇文章的主詞和受詞稍微更動一下,用在台灣的媒體環境可能也很適切:「主流媒體為什麼老是搞不懂原住民?」熟悉族群傳播領域的人,當然知道這就是所謂傳播主體性的問題,主流媒體碰到原住民的新聞時,要不就是用刻板印象套用一下,不然就是憑己意猜測一番,就是不意願站在原住民的角度,認真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
這也就是為什麼原住民要有自己的媒體工作者、自己的媒體,因為與其期待主流媒體的改變,不如讓自己的族人來報導,提供族人自我發聲的機會。
但是對於原住民媒體工作者更為嚴酷的挑戰卻是,他們真的知道自己所站的位置在哪裡嗎?所謂的主體性要怎麼實踐呢?而事件的過程和意義要如何呈現和詮釋,媒體工作者是否有足夠的慧眼和能力來進行?這些挑戰都是現在進行式,尚未止歇。
Nyabola本身是肯亞人,同時也是媒體工作者和評論員,她深切了解長期以來西方媒體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和手法在報導非洲的新聞,對於這種現象知之甚詳,所提出的批評自然也能切中要旨。
但是該怎麼改變呢?Nyabola也提出了藥方,說來也卑之無甚高論,就是媒體和記者應該讓非洲人自己訴說他們的故事、表達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因著西方閱聽人既有刻板印象在那邊加加減減。不過,她也知道短期內要看到明顯的改變並不容易,閱聽眾可能要忍受這種偏頗和片面的報導方式很長一段時間。
在台灣呢?我們看到問題很久了,嘗試改變也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我們已然改變了嗎?看看關於高中歷史課綱調整的這件事,我們還需要期待更多的報導和論述,是站在原住民的主體位置上來發聲的呢!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原文刊登於《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