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薩摩亞《觀察者》》印刷設備/拍攝者:Marang)

 

  以語言學的角度,台灣原住民族被劃分為南島語系,甚至可追溯為若干太平洋區語言之源頭。然而,我們對於太平洋區同屬南島語系的其他族群或是國家的了解,恐怕可以說是相當薄弱。2014年4月,我在薩摩亞參觀時有幸拜訪了當地第一大報《薩摩亞觀察者》(Samoa Observer),有機會認識當地之報業概況。

 

  根據2011年薩摩亞人口統計,總人口數為187,820人,當中都市人口為36,735人,鄉村人口為151,085人。英語為官方語言,但民眾仍以薩摩亞語為日常語言;薩摩亞的識字率為98.8%,在太平洋區中屬於高識字率之國家。

 

  目前薩摩亞當地有4間商業電視台,其中2間為宗教電視台,分別為基督公理教 (Congressional Church)經營之EFKS電台與基督敬拜會(Worship Centre Church)之王國電台,此兩間宗教電視台主要提供教會儀式與活動內容,少量地方內容。兩間商業電視台中,TV1前身為薩摩亞公共電視(Samoa Broadcasting Television),於2008年私營化後現由薩摩亞廣電公司(Samoa Quality Broadcasting Limited)經營,節目內容以地方內容、來自紐西蘭、澳洲(尤其ABC)之外來節目為主;

 

  另間TV3則由阿皮亞廣電公司(Apia Broadcasting Limited)經營,外來節目與新聞為主要節目內容。類似電視生態,薩摩亞的廣播電台多是商業或是宗教經營,前者主要提供音樂而後者以宗教內容為主。2AP為唯一之公共電台,隸屬於傳播與訊科技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以薩摩亞語及英語提供各式節目。

 

  報業裡,薩麼亞政府經營Savali週間報與週末報,另外還有幾份國外公司持有之報紙(Samoa Post)與社區型報紙(SUNGO News),最大報應屬《薩摩亞觀察者》(Samoa Observer)。

 

  《薩摩亞觀察者》創立於1979年,至今已成為薩摩亞第一大報,以英語及薩摩亞語提供報導,除了擁有自己的印刷廠以外,《觀察者》還設置網頁提供線上新聞(見官方網頁www.samoaobserver.ws),且多方利用其他媒體平台(如臉書、Twitter)提供讀者訊息,線上新聞的主要設定以海外薩摩亞人或是感興趣之海外讀者為對象。

 

  透過事前寄信詢問,《薩摩亞觀察者》》願意接受我的參訪,參訪當天由總編輯Keni Lesa與資深記者Jason Brown介紹且回應我相關提問。《觀察者》為一商業經營報紙,資金主要來自於廣告收入,達六成左右,其餘為零售及訂閱收入。據Keni Lesa與Jason Brown回應,薩摩亞政府並未對媒體提供相關扶植政策,相對地,當報社自籌經費來源的情況下,某方面亦保持了報社的獨立性,而能夠對政府保持著監督的立場。採訪當天出刊的《觀察者》報紙頭版,便是以商業部部長因Apia市場規劃弊案遭到彈劾之新聞,而《觀察者》多年以前便持續調查相關內幕進行報導。Keni說,就太平洋區的媒體環境來說,不少政府仍是積極想要介入媒體運作以期媒體能夠多宣傳政府正面新聞與訊息,《觀察者》的商業經營模式某方面維護了報社的獨立性。

 

  參訪當天,進入辦公室的記者有5位,另外《觀察者》還與2至3位自由工作者有合作關係;記者主要學歷為高中畢業,雖然薩摩亞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moa)有傳播相關科系,而南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亦有傳播及新聞學課程,但僅提供斐濟校區而薩摩亞校區則無。然而記者並未受過相關大學傳播科系訓練,《觀察者》的主要新聞內容多為首都Apia以及政府政策或活動相關新聞,此外便是觀光及運動新聞。新聞多偏向都市或是政府,地理之隔離現實限制是主要原因,記者若是要到偏鄉或是離島區域必須面臨交通不便、耗時等挑戰,導致《觀察者》新聞內容多以都市、政府事物或是海外新聞編譯為多。面對此項地理困境,Kenny表示近年隨著手機、網際網路的普及與價格降低,記者或是自由工作者經常可以透過手機上網傳輸照片與文字給報社內人員撰寫新聞稿。藉助資訊與傳播科技之便利從事採訪、資訊分享、新聞流通,對於太平洋區的媒體工作來說,可說是當前重要的「太平洋式」(Pacific Way)採訪策略。

 

 

 

 

(圖2:《薩摩亞觀察者》報社外觀/拍攝者:Marang)

 

  雖然資訊與傳播科技提供媒體人員助益,但Kenny亦對此種科技趨勢感到憂心。目前薩摩亞整體的上網滲透率仍然偏低,以有線網路來看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因為近年手機及手機上網價格的逐漸降低 (手機通訊市場從過往Vodafone獨佔到如今Digicel進入形成兩家寡佔現況),民眾 (尤其是18-40歲左右的年輕一代)經常可以透過手機連上網路,尤其是臉書等社群媒體。Kenny自言大概不出幾年,《觀察者》恐怕也將面臨歐美報業數位化與如何維持報業營運之挑戰。閱讀若干文獻,太平洋區近年可說是躍然進入網路世代,也就是跳過了隨著有線電話發展之撥接/有線網路,藉著智慧型手機之逐漸「親民」而降低上網門檻,(都市)人們逐漸習慣線上尋找/接收訊息。然而,對於「傳統」媒體業來說,要如何突破網路基礎建設之不足(這主要有賴政府)以趕上此波「數位浪潮」,著實為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