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調查報導工作坊以調查報導與選舉為主題,邀請到羅世宏、陳孝順、胡元輝三位weReport執行委員來和大家談談資料新聞、公民新聞與選舉報導。

 

羅世宏:看好台灣的資料新聞發展

  中正大學傳播系羅世宏教授,以「資料新聞學介紹與選舉案例分享」為主題,首先介紹英國《衛報》,這也是最早使用資料新聞學一詞的媒體,並擴大建置衛報的Date Store持續將大量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新聞。

(羅世宏)

 

  羅世宏舉例,2011年英國爆發青年暴動事件,《衛報》以數據呈現推翻英國政府對於推特(twitter)造成騷動的質疑。另外,《衛報》也運用免費的資料視覺化工具,開拓新聞資訊視覺化、互動視覺化,甚至應用遊戲元素將新聞以互動遊戲方式呈現的可能性。羅世宏表示,台灣許多同業可以複製《衛報》的精神和手法,並從中了解資料新聞學。

 

  羅世宏接著談到中國大陸的資料新聞學,中國新媒體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錢很多,同時卻也因為沒有互聯網的新聞牌照,只能成為轉發中央規範的新聞媒體。於是,許多網路媒體以評論、資料做為主要的素材提供。像是網易新聞網的數讀,將所有的新聞用圖表呈現讓數據說話,將資料變成新聞。

 

  而騰訊網的數據控,同樣也是以數據量表的方式報新聞,用一張圖簡單地說明複雜的數據,且新聞具有批判的性質,比起中國官方信息更能夠貼近新聞的本質。羅世宏表示,資料新聞學是選舉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值得國內的媒體運用。即便還在初步的階段,但是羅世宏很看好台灣的技術,期望台灣日後在資料新聞學上的發展。

 

陳順孝:公民記者應效仿人類學家

  輔大新聞傳播學系陳順孝教授,接著以「不只是新聞專業-公民新聞的報導方法」為主題探討公民記者的質疑與挑戰。陳孝順先生開頭引用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何國華先生的一段話,「人人都是記者將會降低新聞專業,無助於導正媒體亂象」這句話提出質疑,新聞專業是否為真專業?以及專業的標準是否只有一種?

 

  陳順孝以參與觀察、口述歷史、方志村史、行動研究四種不同的領域中,尋找公民記者是否存在別的可能性?陳孝順首先提到許多專業的記者對於公民記者的不屑,以及自我的傲慢,延伸到參與觀察法中的「土著人類學家」,他親自研究自己族群的社會文化,能夠深入外來者接觸不到的角落。陳孝順說,公民記者應效仿土著人類學家的方法,而不是去盲目的追隨主流媒體去做新聞。他更舉例,胡台麗的《媳婦入門》、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兩個參與觀察法的實例,讓公民記者能用不同的角度去,書寫不同主流媒體的新聞。

 

  陳順孝接著從口述歷史的角度介紹公民記者,如何以訪談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陳順孝以紀錄文化大革命的《一百個人的十年》、關於職業傷害的《工殤-職災者口述故事集》、八八水災的莫拉克網。藉由口述歷史的方式,彌補歷史的斷層、聆聽弱勢邊緣的聲音,以及塑造社會共同記憶。

 

  方志村史報導法綜合參與觀察與口述歷史,多數探討現代社會的沒落與存亡,即便附有爭議性,卻依舊具有他一定的參考價值。因為公民記者的採訪引發許多後續的效應,將宜蘭沒落的社區規劃成蘭城百工;邱坤良的《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等。陳順孝說,方志村史能用在地人的眼光,讓文化傳承永續經營。

 

  陳孝順最後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為目標的「行動研究」,談到夏林清老師對於性工作者的關懷以及社會實踐、橫石之二《對了,就來賣葉子!》等案例,讓新聞能夠成為改善社會的橋梁。最後,陳孝順期待公民新聞能夠朝向多元的方向前進,並且從參與觀察、口述歷史、方志村史、行動研究中尋找做新聞的方法,運用公民記者特有的專業,豐富新聞領域的價值。

 

胡元輝:公民新聞能扭轉政治人物的專擅

  第三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胡元輝副教授,以「公民不應成為投票機器-公民新聞在選舉中的角色」為題,首先提出公民新聞的選舉角色,不僅能補充傳統媒體之不足,在政治上培養公民當家的意識以及扭轉政治人物的專擅。

 

  胡元輝以六個在選舉中的公民新聞案例,講述各個國家的公民新聞所發揮的效益。2002年韓國總統大選與OhmyNews 、2007年澳洲大選與Youdecide2007、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與MTV、OFF THE BUS、2009年黎巴嫩國會大選與SAWT ASHABAB、2014年馬拉威三合一大選與MEIC。胡元輝藉由不同國家的案例,反思台灣的公民新聞與選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