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在台灣是蓬勃發展,也持續努力在台灣各個角落推動各項公共議題。然而做為每年接受社會公益捐助的團體,如何能夠透過更透明的方式,與社會溝通、說明組織的運作,這些運作是否經得起社會檢驗,是現在台灣非營利組織開始嘗試充實的面向。這樣的議題,特別在網路時代具有更豐沛和深刻的意涵。
網路開啟更透明的非營利組織運作模式
台灣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余孟勳在演講時談到,檢視「責信」這二字,依「萌典」的解釋,其中有一「詰問」意涵,意思是持續性的提出問題。就概念上,責信(Accountability)包含兩大層面,一為負責任的(Responsible),另一為可被檢驗的(Answerable) 。第一層面意涵在非營利組織中易被理解;然第二層面綜觀台灣非營利組織中,卻不易落實,落實方向建議可有四項檢驗方式:「願意回答問題」、「回答的方式是對的」、「回答對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是對的」。抑或可透過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套用非營利組織的責信意涵,讓組織的使命影響力發揮最大化,如何發揮服務的準確與效率程度是該組織給捐款者的答案,在財務方如何達到透明及自足則是一種限制式。
網路時代的來臨,「公民」對於非營利組織的責信制度所寄望的期待更為複雜,正由於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集思廣益方式,使得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在業務運作、募款/捐款方式上要更為透明,才能取得公民的信任感。
此外,由於時空背景、社會文化變遷,有許多層面的演化,導致責信內涵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倫理」的動態演化,過去不曾想過可以直接問市長問題,現今透過網路不僅可增加對話,市長還會出面回答;在「利害關係人」的涉及上,在過去資訊不透明的社會中,許多非營利組織(NGO)扮演著中間代理人的角色,當捐款人捐出款項後,大多數由該組織的理監事或董事會負責運作,因此,捐款流向或明細的責信制度通常屬於內部運作。然而網路時代來臨,由上而下的邏輯需要被推翻,無論捐款人或前在捐款人都有可能出面質疑理監事會時候,舊時代的權力關係已經慢慢在移轉了。
在新時代的特色,余孟勳認為,每個人都有虛、實身份,當傳播訊息速度快速、邊際成本低廉,接收訊息零碎化,數位原住民已經相當習慣多方面訊息的接收,導致NPO的捐款或決策方式要面臨調整,網路時代對於NPO而言,是一個能夠幫助捐款的管道,也能提倡組織成立宗旨或意義,揭露一些資訊,最終能回餽到募款上。
國外已經開始、台灣該加緊跟進
在國外,非營利組織的責信制度樣貌又是如何呢?余孟勳提到,在美國的聰明捐款者聯盟中,其中有一「Charity Navigator」較為知名,該組織運用form 990(美國NPO要繳交給國稅局資料,總共有三十多頁要填寫,包含理監事、利害關係人,所得250美元以上就要揭露,政府明文規定,若有人要這份資料查看,不能有其他理由拒絕。)以及該NPO組織上官網的資訊。再依據可信度與透明度等各項指標,計算出兩個分數,一個是財務分數(Finacial Score、y軸),另一個是責信及透明度分數(accountability & transparency score、x軸),透過這兩個分數畫出一個矩陣,NPO落在越右上方代表品質越好。Charity Navigator再根據這份內容然後發布各種「前10名單」(top 10 list);陸續也推動CN3.0,檢視NPO的服務績效,例如設定KPI,社會影響力等。
美國另一組織GiveWell也會全面性檢視所有的NPO,並定期公布「最棒的NPO」(top charity) 與遺珠之憾的名單,同時也會實地參訪評估,給捐款人做出選擇的參考;香港也有一個NPO責信組織iDonate,其財務資訊可以買到,該組織蒐集了香港的NPO資訊,還會寫出NPO的「觀戰重點」,例如人事費太高、績效不佳等,容易被挑戰的是執筆者是否能公正審視,寫出重點;中國方面,2010年成立「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目前已有超過3780個NPO加入,由於背後有公部門力量支持,並發展出「中基透明指數」。
現階段,台灣公部門對於NPO支持態度仍處於保守程度,原因不外乎苛不到稅,也有可能會動用到原先的政商關係,相較於其他國家NPO責信制度及組織,台灣屬於停滯不前現況。目前余孟勳正在籌組公益責信協會,在觀察國內NPO組織約2年時間中,他以2008年喜馬拉雅基金會所公布的國內前600大基金會為對象,少於5%提供完整的財務報表,4.3%提供簡略報表,其他基金會的網站甚至根本找不到報表。
至於NPO不提供報表呢?余孟勳認為,簡單來說過去時代的捐款人不在意這件事情。根據他的觀察,目前各NPO的財務報表存在很大的問題,除格式不統一(有word、pdf、excel),每個NPO使用的專有名詞也不一樣,而且會計處理方法、處理會計分類方式也不同。余孟勳認為目前仍需要一個統一的財務報表格式,好讓所有NPO有依循。
余孟勳認為,NPO或許感到責信是額外負擔,但若能做到定期自我檢視,可以有效增進內化治理;他認為,說故事方式與與行銷手法並不能持久,要練的應該內功,建議NPO能夠及早分析收入來源、理解利害關係人,並制定因應數位劃時代的政策。
此外,若該組織財務責信指標高,並不代表組織運作效能好,所以捐款人不能以單一指標,來決定捐款對象。同時,余孟勳也在思考,推動責信與透明有可能會因此將NPO區隔化,是否為勢在必行?如此揭露做法是否會對NPO造成傷害?都是必須再考量之處。
最後,余孟勳提出如果組織內沒有專業的記帳人員,至少要把「流水帳」做好,好的流水帳就可以整理出好的會計帳,避免「garbage in、garbage out」。余孟勳也希望自身能夠發展出一套方便的記帳系統,除便於NPO記帳之外,還可以依照政府等不同格式需求,直接做出各式各樣的報表,就像現在的報稅系統一樣,除省去NPO的負擔,讓國內的NPO市場更為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