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的捷運事件讓大眾再度關注電玩對青少年與兒童的影響,尤其是其中的暴力成分,及因為單獨遊戲而引發的人際關係薄弱、社會孤立等問題。事實上,無論東西方,電玩遊戲都受到學童的熱愛,其引發的問題也如出一轍。

 

  國內外皆有研究證實電玩遊戲—尤其暴力電玩—的確對青少年與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報載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研究指出,沉溺於暴力電玩的青少年,情緒發展會有不良影響,長期自我封閉,感染暴戾之氣,缺乏人際交流的結果,使得他們難以辦別是非對錯,對虛擬與現實產生混淆,同理心與道德感的發展皆遜於一般青少年 。

 

  在南韓 、泰國 ,都有數以萬計的兒童與青少年對電玩與線上遊戲成癮,南韓甚至成立戒癮班幫助青少年戒除對手機與網路的依賴。心理醫師認為,長時間沈溺於電玩遊戲,缺乏人際互動將導致情感疏離;加上電玩遊戲可隨時重來,長期下來恐降低慈悲心、缺乏同理心 。

 

媒體暴力問題 早在「上一代」媒體就開始了

  電玩中的暴力成分,對於兒童與青少年最嚴重的影響在於,可能造成他們的「去敏感作用」(desensitizing)並助長攻擊性(aggression)。早期學者專家們關心電視暴力,也在研究中發現了這些負面效果,大聲疾呼為了下一代的心理健康與社會和諧,應共同建立充滿人文關懷的媒體與文化環境;而來到了21世紀的數位媒體時代,則開始轉向無所不在的電玩暴力。

 

  自從電視發明以來,家長、教師、官員和心理健康專家都希望能理解電視節目的影響,尤其針對兒童;1969年成立了美國成立了「衛福部電視與社會行為科學顧問委員會」(the Surgeon General’s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n Television and Social Behavior)開始針對暴力於觀眾的態度、價值與行為之影響進行評估,他們的研究以及後續於1982年由「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所做的研究,都指出接觸電視暴力的巨大影響:

 

 1.兒童可能對他人的疼痛與苦難較不敏感。
 2.兒童可能更加畏懼周遭的世界。
 3.兒童將更可能有傷害他人的攻擊性行為。

  心理學家班度拉(Albert Bandura)於1970年進行的社會學習理論研究發現兒童傾向模仿眼睛目睹的一切,喚起了社會對媒體暴力潛在影響的關注。心理學家修司曼和艾隆(L. Rowell Huesmann, Leonard Eron)等人於1980年代開始的研究,發現觀看電視暴力越久的國小學童,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8歲時看越多的電視暴力,長大後越可能因犯罪被捕。

 

  有趣的是,具有攻擊性的孩子不見得在青少年時期觀看較多的電視暴力,這意味了看電視是造成侵略行為的前因而非後果。其它的研究則顯示暴露於媒體暴力可能使人對現實世界中的暴力較不敏感,而對於某些人來說,觀看媒體暴力甚至是一種消遣,不像一般人會有焦躁的反應。

 

研究已證實電玩的負面影響


  來到21世紀,電玩遊戲興起,電腦的體積越來越小,遊戲機甚至可以隨身攜帶,接近這些新媒體的門檻降低了,有越來越多的兒童與青少年也開始無時無刻沈浸在新科技帶來的刺激中。有97%的12-17歲的青少年玩電玩,不論是在電腦、如Wii、PS、XBOX等遊戲機,或如Gameboy、智慧型手機、平板等攜帶式的掌上機。一份Pew Research Center於2008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有一半的青少年玩「昨天」,每天花上一小時以上的時間。而在加拿大,2011年將近80%的6-17歲的人經常打電玩,其中2/3的12-14歲男孩及1/4的女孩說他們玩過M級遊戲(Mature的分級標記,為成人遊戲),且許多是在過去6個月玩過。

       暴力年幼的孩子難以分辨真實與虛幻,也讓他們在面對媒體的暴力內容時更加脆弱。一般認為,暴露於高度的暴力遊戲內容,將使孩童變得具有攻擊性及畏懼。

 

  相較於電視,電玩的玩家是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觀賞者,更為媒體暴力帶來新的問題。大多知名遊戲,如「使命召喚」(Call of Duty) 和「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都是暴力遊戲。2010年由心理學家安德森(Craig A. Anderson)等人進行的研究發現「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暴露於暴力電玩有導致侵略行為、侵略性認知、暴力傾向增加的風險,並且降低同理心及正社會行為」。

 

  兒童可輕易接觸到暴力電玩,即便他們很少自己購買這些遊戲。一份2011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U.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進行的調查發現,13%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可偷偷購買到M級遊戲,他們也真的開始玩;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研究則發現65%的7-12年級學童(其中有3/4為男生)曾經玩M級遊戲「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2005),也有其他研究發現2/3的12-13歲學童經常玩這類遊戲(2007)。

 

  這個娛樂產業積極地將暴力電玩銷售給年幼的孩子,2000年9月FTC發表的報告中,揭露媒體產業如何積極地將原本應給成人的暴力娛樂內容瞄準了青少年。

 

  根據這份報告,幾乎每一個電玩公司都經常將暴力的成人遊戲推銷給兒童。例如,標示為普級的遊戲「小小大星球」(LittleBigPlanet) ,隱藏了促銷另一款成人遊戲「潛龍諜影」(Metal Gear Solid 4)的訊息。歐森與科特博士(Doctors Cheryl Olson and Lawrence Kutner)在《童年獵人》(Grand Theft Childhood) 一書裡,便直指玩成人遊戲的兒童(無論是因其暴力或性暗示內容被歸類)都更有可能涉及鬥毆與霸凌事件。

 

  因此,家長應注意孩子與青少年是否消費了過多的媒體暴力(包含電影、音樂、電視及電玩)並表現出攻擊性與憂鬱行為。若有疑慮,須透過學校、醫療或社會諮商來確認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

 

參考來源

〈電玩製造殺人魔? 醫師:勿標籤化〉,2014年5月22日,台灣醒報。https://tw.news.yahoo.com/%E9%9B%BB%E7%8E%A9%E8%A3%BD%E9%80%A0%E6%AE%BA%E4%BA%BA%E9%AD%94-%E9%86%AB%E5%B8%AB-%E5%8B%BF%E6%A8%99%E7%B1%A4%E5%8C%96-104512577.html

〈韓青少年電玩成癮 回不去正常人生〉,2014年5月22日,TVBS。
https://tw.news.yahoo.com/%E9%9F%93%E9%9D%92%E5%B0%91%E5%B9%B4%E9%9B%BB%E7%8E%A9%E6%88%90%E7%99%AE-%E5%9B%9E%E4%B8%8D%E5%8E%BB%E6%AD%A3%E5%B8%B8%E4%BA%BA%E7%94%9F-141100554.html

〈270萬泰青少年線上遊戲上癮〉,2013年10月15日,中央社。https://tw.news.yahoo.com/270%E8%90%AC%E6%B3%B0%E9%9D%92%E5%B0%91%E5%B9%B4%E7%B7%9A%E4%B8%8A%E9%81%8A%E6%88%B2%E4%B8%8A%E7%99%AE-121431863.html

〈沈溺殺人電玩 易情感疏離漠視生命〉,2014年5月22日,華人健康網。https://tw.news.yahoo.com/%E6%B2%88%E6%BA%BA%E6%AE%BA%E4%BA%BA%E9%9B%BB%E7%8E%A9-%E6%98%93%E6%83%85%E6%84%9F%E7%96%8F%E9%9B%A2%E6%BC%A0%E8%A6%96%E7%94%9F%E5%91%BD-07060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