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生史伯納.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Sibona),執行一系列有關「解除好友」關係的研究。史伯納公認這個不完美的研究方法:他在推特(Twitter)上搜尋人們正在談論與其他人解除好友關係或正在解除好友關係的討論串,並寄出一個網址給他們、進行線上調查。

 

  這些年來,他得到數千人的回應,樣本可能不夠符合抽樣原則,但史伯納認為這項研究調查仍可以提供關於「解除好友關係」一些有趣的洞察觀點:如同史伯納最新發表的研究「在臉書上解除好友關係:情境崩解以及解除好友的行為」中(Unfriending on facebook: context collapse and unfriending behaviors),他有一些觀察。

 

1. 中學生最易於隨意解除好友關係。

  「對於許多首次使用臉書的使用者而言,將每位同學皆加為好友是一件正常的事。」

 

  史伯納最新的研究包含著1,077位回覆者,詢問有關於他們最近被解除好友關係及如何被解除的過程。當試圖組合這些類型資料,將會得到一個綜覽性的圖表分別為:中學(17.85%)、共同興趣喜好(11.4%)、工作(11%)、朋友的朋友(10.75%)、大學(9.72%)、浪漫伴侶(8.8%)、家庭成員(5.25%)、網路(4.32%)及其他(20.88%)。(Sibona, 2014)

 

  對於許多第一次使用臉書的用戶,當中學學生登錄網址過後不久,正常情況是,他們會把所有同學都加為好友。但隨著時間逝去,你與這些人的關係將逐漸衰退。如果他們貼出有些令人困擾或毫無相關的近況,那麼解除好友的衝動會更加強烈。其他大多數的分類並無特別地顯著,而且他們分佈情況或許在臉書朋友總數中佔有少數。但事實上,許多浪漫伴侶或是前浪漫伴侶在所有解除好友關係上佔有8.8%是不具意外性的。

 

2. 如果你不想被解除好友關係,請避開政治、寵物及任何商業(宣傳)活動。

  「你可以自由地發出有關你寵物的新髮型,但是你即將失去一些朋友。」
  在先前研究中,史伯納詢問1,137位受訪者,回答近期解除好友的原因,概略可區分為線上行為(如:臉書)和線下行為(如:真實生活)。

 

  線下原因並非都是基於某人的性格、行為而解除好友,而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些什麼,這普遍見到的因素。

 

        相較之下,線上原因則相當有趣。這是基於我們都會在臉書上抱怨一連串事情。他們可大致歸為兩類,一組為不適合或兩極化文章(發文內容關於政治、宗教、性、髒話、性取向或宗教取向),以及另一組單純是不重要或是造成困擾的文章(發文內容關於你的工作或宣傳、你吃過的食物、你對伴侶或夥伴做過的事情、及你的小孩或小狗的圖片)。

 

  換句話說,你能夠自由地發出你的小孩或寵物同時在某天換了新造型,以及在某名人

 

         餐廳店吃了什麼、及在某天得到升職,但你將因此失去一些朋友群。臉書設立同時告訴我們什麼是成功的,什麼會造成失敗。我們喜歡找出關於親密朋友或家人的好友成員,我們也發現這些發文經常對於熟識之交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

 

  當然臉書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讓我們去創建不同名單的朋友們。但目前為止,並未真正被採納。一個較佳的解決方案是,當春季一年開始時清理朋友清單,動手移除一些你從未或不再看過的朋友們。

 

3.最初送出好友邀請者,更可能被解除好友關係。

  這項有趣的結論同樣來自於2011年史伯納的研究。有些回覆者並未想起他們原始誰送出好友邀請,但他們做過好友邀請者,有過解除好友關係的百分比卻具程度的銳減(31.8%)。

 

  雖然你並不認為臉書上朋友意謂著,就是你認識的那些人,換句話說,當人們對你送出好友邀請,可能是在第一時間想與你當朋友。

 

  但在多年後,當你不曾見過他們,而他們開始發出關於對於上帝的信仰及他們在辦公室糟透了的一天,你將很有可能解除跟他的好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