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哲學星期五舉辦了一場「有球必報-台灣體育新聞的問題與想像」的座談會,現場邀請到資深棒球專欄作家黃國洲先生、知名棒球文字工作者翁嘉銘老師與一群關心台灣體育的民眾們一同參與台灣體育新聞中報導的問題與未來展望。
健檢體育新聞
主持人吳豐維開場便點出問題點,在台灣,容易受到勝利主義的影響,我們似乎只會關心運動員是否有為我們爭取到勝利、是否打贏對手。但卻很少去關心到運動員在背後辛苦練習的付出,以及精神、選秀背後的故事,這點是相當可惜。
晚上探討的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的體育新聞困境,黃國洲表示,其實一開始對擔任棒球專欄寫稿這份工作,只是以「緣分」看待。他本身是念政治系,但對棒球有非常大的熱愛與興趣,剛好看到一篇棒球專欄時,發現內容錯誤,不久就開啟了專欄作家這條路。黃國洲先生認為,體育與運動是兩種不一樣的項目,體育是Physical Education,屬於教育的一環,卻又帶點休閒與娛樂的感覺在裡面,而運動是Sport,是競賽又帶點遊戲的感覺,因此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在現今的平面媒體中,對於體育版的內容也多少壓縮了,但關心體育新聞反倒人多了些,再加上網路資源的發達,不管事國內或是國外的體育新聞,我們都能夠掌握,所以體育記者在寫稿時,也難免會戰戰兢兢的。因為搜尋的內容多的,只要有個錯誤,不免受到指正,新聞的專業度也會下降。
翁嘉銘則以棒球為例,認為一定要有相對關心與熱衷與熟悉棒球規則的人,才會了解棒球這樣的運動,而現在媒體對於台灣的體育新聞的認知,卻有很大的不同。翁嘉銘說自己認識體育系畢業的朋友,雖然可能本身的專業在籃球,但講到高爾夫球時,卻能講得頭頭是道而且觀念清楚又正確,就會讓聽的人感覺那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而且很有趣,像行家般的講解與說明,就會讓人覺得認識一樣運動是很美好的事情,而檯面上有些體育節目的評論,卻不免有些枯燥。
而現在的體育新聞中,常常以運動明星的名字或是球隊名字當作是新聞的操作點,一直重複使用,原因也是為了要衝出關鍵字的點擊量,增加網站的瀏覽量也增加了與廣告商談廣告的籌碼;另外,體育新聞也容易因為被新聞壓縮,使得原有的分量減少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翁嘉銘認為,現在的觀眾會想跟隨著新聞話題而去搜尋,不去了解運動背後的意義,這點十分可惜,因此他建議,要改變看體育新聞的態度。
怎麼做好體育新聞
黃國洲先生覺得,雖然棒球是號稱台灣國球,但走進書店時,關於棒球的書籍卻意外的少,籃球也是,這是十分可惜的,反觀國外,書籍卻是非常多,黃國洲現場也展示自己收集的棒球原文書,笑說有些運動的專業知識還是來自於漫畫書。
而在媒體管理層面,黃國洲則舉例說明美國、日本與台灣間的差異,雖然媒體主管可能來自不同領域,但美、日的體育新聞卻會都涉略,相較之下,台灣則偏重某些部分,這也影響到了媒體報導的框架,也就是太以台灣為中心,不改變視角的報導方向,再加上蒐集的資料不夠完善,不免會報導不完全而顯得粗糙。因此他建議體育記者,與其抱怨自己不被重視,不如適時的改變方向,著重在資料蒐集與找尋原因和背後故事,更能報導出完整且令人深刻的故事。
翁嘉銘也認為,現在是資訊管道多元的時代,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的報導者,不用一定需要參考外電,自己也能夠靠著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熱誠,讓自己成為一位出色的體育傳播者。若覺得媒體報導的體育新聞內容甚至是其他報導不喜歡,可以選擇不要看、不要罵,不要成為壯大它們聲勢的來源,讓自己保持在資料充足且知識完整的狀態。
最後主持人吳豐維總結在現在個人傳播的時代,我們都可以成為傳播者,但也不用對台灣的媒體抱著悲觀態度,我們可以去改變,做好扎實的基礎功,是可以有改變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