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網友麻痹了。
學術醜聞、空難、勞委會主委下台、前鎮氣爆、選舉口水、張顯耀案……通通叫不動社群讀者了。7月底沒寫、8月偷懶到今天才貼文,都是為此。
從6月起,台灣的綜合類新聞媒體臉書專頁粉絲成長數就陷入低迷。極端一點講,3月底太陽花學運前,大部分媒體將臉書專頁鋪就成重要內容平台,爭取曝光機會,3月學運粉絲數衝上高峰,讓新聞媒體對臉書專頁的重視程度推上戰略層面,然後,就像台灣各種「類鬱金香狂熱」的現象(遠如蛋塔,近如某黃金比例手搖飲品牌),玩殘了,讀者也就麻痹了。
這個過程簡單來說是:
某一非主流媒體因特定因素(議題、單篇報導)爆紅流量大增→主流媒體搶入(買粉絲、內容農場化)→讀者被騙累懶得互動
主流新聞媒體重視數位管道,對媒體生態長遠生存發展來講是好事。問題在於搶短線的方法是不是與「新聞媒體」這個角色相合。當然我們可以從各自的立場(資本主義的、發展主義的、另類批判的)對「新聞媒體」有不同的想像,但發展社群讀者的手法是否能與這個想像相符?還是說,在數位閱讀的時代,流量才是硬道理?
流量就像收視率,可以給廣告主看,但也有它的盲點──讀者點擊甚至分享某篇文章,不代表他持正面意見,有時負面意見也帶來高流量。歐陽妮妮口袋的兩百元就是一例,而我曾服務的媒體最近也有篇專頁貼文超過50則分享,當中沒有任何一則持正面意見。這樣的流量對媒體有多少好處,值得思考。
一位朋友說,先不擇手段搶流量,等到變成內容網站大咖,再回頭認真作文章,也是一條好漢。主流媒體流量搶得快差不多了,什麼時候回頭當好漢?要知道,美國新聞界的主流媒體,可沒那麼無節操。
分析:
1.凱絡的廣告量分析一出,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印刷媒體沒辦法再裝死了。目前印刷轉數位的過程,大概就像去郵局寄信變成寄email的過程。什麼文人的傳統、手寫的溫度、信紙千里相傳帶來的海潮山嵐氣味,統統比不上滑鼠一點、對方按F5就收到。紙媒的符號價值已經撐不住它功能落後被取代的程度。反映在專頁粉絲數與流量排名上,四大報原本流量居龍頭以致不重視社群的聯合報,粉絲成長比半年前略有起色,也只是「略」而已,流量排名已經快要被中時、蘋果、自由追上,但中時、自由的內容農場化現象,從經營策略到媒體責任,已經開始招來社群上的批評質疑。雜誌當中,壹週刊粉絲衝到第一,遠見也在高速成長;不過自從得知有龍頭雜誌買粉絲數後,雜誌類粉絲成長的解讀要稍微審慎保留,在高速成長後的表現才是關鍵。
2.雖然我的專長在印刷媒體數位化,但電視也是面臨數位科技變化快速而產生危機的產業。網路平台與行動載具結合,傳統的無線、有線、衛星觀眾流失並高齡化,這個現象美、日、中皆然,台灣當然不例外。三立、TVBS都開始投入新媒體,網站流量排名、專頁粉絲成長數都很明顯有成果出現。TVBS背後母集團又是行動載具大廠,內容+硬體,什麼時候出現自己的新媒體平台領先市場都不奇怪。udn TV則是聯合報系唯一專頁粉絲成長超過1成的媒體。
3.網路原生媒體分兩組:內容農場組和古典文青組(笑)。曾經的兩大農場,如今ETtoday一枝獨秀,NOWnews流量排名與粉絲成長數不斷退步;而古典文青組,指的是用傳統新聞典範辦網路媒體的風傳媒與民報,流量社群表現都還不錯,尤其流量排名成長可觀。兩組之間還有值得一提的關鍵評論網,經營策略靈活,連計程車上都看得到,而且還沒有農場化。
4.另類媒體則是讓人不忍心說什麼。無話可說。兩個月來沒有一家粉絲數成長超過1成的。台大新聞E論壇要變成新聞E論壇,至今不見開張;(如果也算另類的)新頭殼萎縮;破報停刊、立報(想要)市場化;剩下很苦的苦勞、影音雙P(PNN和PeoPo)和公庫、上下游維持一貫水平,還有什麼可以看?
最後,恭禧卓新社會公器獎得主環境資訊電子報粉絲破萬,祝發展無極限。
大家月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