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多元成家法案,成為火熱的新聞議題,不只讓全國的同志站起來發聲,更讓台灣人開始討論起「婚姻」的本質。今年,這股聲浪藉由一則伊莎貝爾喜餅廣告再度悄悄燃起。
廣告描述一段普通情侶的如何開始一天的生活,從起床、做早餐到出門,只是廣告將情侶換成一對男同志。旁白最後詢問兩人:
「你們在一起多久了?」
「到明年5月19,30年」
再問:「你們還愛對方嗎?」
「愛!」
短短兩分多鐘的廣告,一天內衝破四萬人點閱率,更感動不少的網友。《伊莎貝爾 他他篇》以最簡單的故事訴說同志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同志間愛情的樣貌?其實就和異性戀沒有什麼兩樣。
在多數想要玩創意的廣告當中,伊莎貝爾卻反其道而行,以一對現實中的男同志擔任主角。整支廣告從一開始就丟出一個懸念,對於「他們」的關係為何?即便現在「瑤婷戀」成為台灣戲劇最紅的女同志組合,但是在以往的台灣廣告中,卻不曾直接以同志作為廣告的主軸,即使台灣對於同志議題日漸開放,卻始終不曾打開天窗。在廣告題材上,伊莎貝爾已經突破既有的廣告形式,提升台灣廣告說亮話的程度。在以前,同志婚姻很難浮上檯面,但是正因為去年的多元成家法案,越來越多人重視且接受同志婚姻合法化,於是在一年多的鋪陳下,伊莎貝爾巧妙的迎合台灣的思想,伊莎貝爾在時勢上成為最成功的英雄。
在伊莎貝爾推出的三則廣告中,唯有《他他篇》是以黑白畫面呈現。在華人的文化中,最適合婚禮的顏色是紅色,但是一則喜餅廣告卻使用如此抑鬱的顏色,少了婚禮分享快樂、分享愛的氛圍。現今,大多數的黑白廣告主要以性感、時尚等較具有性別意識的符號,但是黑白在影像的使用上,更是為了表現懷舊、歷史性、滄桑和不合潮流之感。在異性戀霸權的世代,《伊莎貝爾 他他篇》其實就代表著同性戀尚未走入主流的過渡期。
世界上最幸福的笑容
《秋天的風篇》以一對年輕人和中年婦女的約會開始,當我們和店員一樣誤以為兩人是母子時,男子一抹微笑地親吻了女方;《今日行程篇》以一名女董事長和男司機那若有似無的互動,直到最後兩人在車上親密的互動。在短短的視頻中,我們首先以主觀意識評價對方,和同志議題比起來,老少配、階級戀更像是電影才會出現的情節,它首先提出一個懸念,但這個懸念其實是建立在人類對於情人的形象塑造。《他他篇》感動的點在於這對情侶在一起三十年,卻依舊深愛著對方,《秋天的風篇》、《今日行程篇》則是著重於人們對於「情人」的應有形式。華人世界的門當戶對,不知不覺將年齡、職業、種族、信仰放到愛情裡,在得到祝福之前就已經被限制。《秋天的風篇》以偏橘色的色調和不安定的運鏡,中和掉這對戀人面對現實的徬徨感,因為年輕男性面對情人被誤認為母親,卻只是微笑地親吻對方,而幸福的笑容更反映在愛面前人人平等。《今日行程篇》以冷色調呈現職場的冷冽,但是唯有和情人傳訊息時,臉上才會露出幸福的微笑。即便女方是高高在上的董事長,男方則是默默無名的司機,但是在愛面前人人平等。兩則廣告皆已情侶幸福的笑容結尾,搭配溫馨的音樂,整篇廣告完全沒有帶到伊莎貝爾的品牌,但是無意之間伊莎貝爾的形象已經成功塑造。
伊莎貝爾與情人的邂逅
「過去當人們在談到『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時,大多都將焦點放在『眷屬』上,但伊莎貝爾認為這句話的重點應該放在『有情人』。若是『有情人』,就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不論是階級地位、性別、年齡,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都應該要獲得祝福,因為在愛面前,人人平等,伊莎貝爾謹以此系列影片,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
廣告作為一宣傳媒體,其本身利益在於商業性質上的行銷,不同於銀行、人壽保險的形象廣告,伊莎貝爾更像是對觀眾傳達一種普世價值,將重心從眷屬放到情人上。伊莎貝爾2014系列廣告,不只是挑戰觀眾的想法、更挑戰傳統價值。
喜餅是婚禮前後散播喜氣的象徵,也就是唯有情人變成眷屬後,才需要購買喜餅。其實婚姻是建立於一份愛和契約上,反觀情人的組合卻被道德上種種價值觀侷限,社會上出現許多名詞,不管是老少配、同性戀、姊弟戀等,一旦超乎社會既有的圈圈,我們就會產生質疑。伊莎貝爾認為只要兩人真心相愛,都應該獲得祝福,因為在愛面前人人平等。即便伊莎貝爾是否能夠創造新商機、拓展新客群,其實是有待商榷的,但是伊莎貝爾不僅在意識上打破傳統,並且成功製造話題,更加深品牌好感度。
這不是伊莎貝爾第一次創造話題性,2009年十二支星座求婚系列不像廣告,反而像12支電影剪輯,不只好看還令人印象深刻,掀起了一陣討論狂潮。以十二星座不同的個性和做事風格,創造出十二種求婚方式,「我們結婚吧」這句話更是當時最熱門的話題。
當時的創意總監游明仁表示:「廣告最引起人注意的部分,就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地方。」、「如何讓大眾在看完之後繼續討論,話題繼續延燒,在網路上被大量的傳播而不是被淡忘,達到一個優質的後續效果。」
不管是2009年還是2014年,伊莎貝爾的廣告藉由廣告鬼才羅景壬導演的創意,不只成功地讓話題延燒,更讓伊莎貝爾在喜餅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情,台灣的廣告早具備能力,跳脫了昔日那種過度包裝和誇大產品品質的做法,藉由紀實的影像敘事,也能夠讓廣告不僅是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