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灣發生反媒體壟斷運動,起因是一群大學生和公民團體憂慮財團進行跨媒體併購,將嚴重影響台灣的新聞和言論自由。特別是事件主角,旺中寬頻公司,主要股東是已經擁有龐大資本、媒體、報社的旺中集團和東森集團,其原本掌控的電視新聞頻道已經超過1/3,若斥資數百億再併購佔全台23%的中嘉系統台,那將可能帶來言論市場的上下游整合,同時影響兩百多萬民眾的收視內容。

 

  當時學生與公民團體組織反媒體壟斷聯盟,主要的運動訴求就是,擔憂「併購帶來言論自由緊縮」,「併購將可能削減意見的多元性」。這些訴求,當時很快就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包括中研院院士余英時等6百多位的學者聯署,同時在當年901記者節獲得上萬公民響應,一起上街參與反媒體壟斷的遊行活動。最終成功阻止了旺中併購中嘉一案。

 

  然而在反媒體壟斷運動發起之時,支持併購一案的人士就曾經提出反對論點,認為企業併購目的不是影響言論自由,而是透過整合資源提高媒體運作效率、提升獲利空間,況且未有明確的研究證實,媒體所有權集中會真的壓縮媒體內容的多樣性。

 

  對此,主管機關NCC當時針對此議題提出專案報告,嘗試釐清併購是匯流還是壟斷。專案報告報告內容提到,基於經濟規模的擴張、科技發展的理由,全球主要媒體發達國家確實都發生匯流的現象,也就是透過併購或企業發展的手段,讓原本分屬不同平台的媒體事業,由同一個事業體提供媒體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之所以形成,主要在於數位化、降低設備成本、寬頻取得成本下降,以及各個國家紛紛解除或降低媒體管制。

 

  換言之,從媒體經營的角度,併購是數位匯流帶來的趨勢。另一方面,在有學者認為併購帶來的媒體所有權集中,卻不見得會帶來內容多樣性的匱乏,主要理由在於數位媒體環境以及高度競爭媒體經營市場,都促進了言論自由的空間。

 

  然而NCC的報告卻明確指出,媒體併購、經營權集中縱然不見得影響意見多元、媒體工作者的自主性,但媒體過度集中於單一的所有權者,將妨礙市場公平競爭以及消費者權益。另外參考民主先進國家,如美國FCC針對媒體併購或跨媒體匯流所做出的管制措施,多是以「確保人民可以近用多種不同言論的管道」作為優先,並且把媒體視為是新聞自由的主體。

 

  因此,從媒體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併購問題,雖然併購與數位匯流的趨勢有關,同時跨媒體經營也有助於經營成本的降低、廣告利益的提升,達成經營上的綜效。但就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併購必須是創造媒體與言論自由的正向關係,也就是必須建立在新聞資訊的多元。一旦媒體集團的併購是單就為達成經營綜效,則難以獲得主管機管的許可。因為已經有研究指出,媒體併購後將造成媒體內容發生「綜效偏差」,也就是限制新聞資訊的多元性,如此也違背了民主國家保障國民言論自由、尊重的新聞專業自主的核心價值。

 

參考資料

「跨媒體併購的影響及處理原則」專案報告
http://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582

反媒體巨獸行動資料庫
https://sites.google.com/site/occupyncc/zui-xin-xiao-xi-qing-can-kao

跨媒體法及其審查機制之建立
http://www.cppl.ntu.edu.tw/research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