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於10月23日,舉辦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邀請到玄奘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資深媒體人諸葛俊教授,談談媒體集團政經運作與公民省思。

 

媒體不是一般企業

  曾在三立及TVBS任職多年的諸葛俊先生,談到現今的媒體環境,他認為台灣媒體進步速度緩慢,而工會以及自律委員會的效率也不佳。針對旺旺中時併購中嘉,年代與壹電視的關係,站在商業的角度,併購是財力與智力的高級結合,但是諸葛俊強調媒體並不只是一般企業,產出的新聞如同公共財。

 

  站在學者的角度,媒體是一個準特許產業,併購會造成言論壟斷。在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全球媒體集團現況,量的增加、質的單一化使得台灣新聞產生重覆和西化的問題。諸葛俊更表示,資訊的重覆使得台灣的創意是從相同中求異,而非多元創意。

 

為什麼有錢人想買媒體

  為什麼有錢人都想買媒體?當集團有錢有權後,下一步就是取得發言權,使得媒體的力量被大幅彰顯。從旺旺到頂新,有錢人都希望能夠吃下中嘉,國內主要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一旦擁有媒體的發言權,等同支配台灣的議題設定。正因為台灣是個小島,更加禁不起言論壟斷;正因為媒體具有教化、公共利益的功能,我們才會反對置入型行銷和腥羶色的新聞。諸葛俊表示,如果不是這些公民團體的存在,台灣的發言權就會被箝制住,旺旺中時的案例,就是最大的警訊。

 

  從北半球觀點到台北觀點,台灣媒體呈現嚴重分布不平衡的狀況,從台北版和地方版的分版方式,使得觀眾只能看見特定地點的觀點,社會資源加上媒體分配差異,台北觀點只會加深台灣南北不平衡。曾經研究過山寨手機的諸葛俊表示,因為科技的數位化,使得智慧型手機大量的出現,會改變社會的脈絡和模式,而這一點值得我們去深思。

 

  曾經台灣的名嘴掌握了新聞的議題設定,台灣媒體繞著名嘴的言論打轉,諸葛俊從中得到啟發,媒體的使用權有時更高於所有權,名嘴的發言權變相成另類的媒體壟斷。

 

出資人會影響媒體內容

  諸葛俊強調因為媒體追求利潤極大化,使得媒體內容永遠反映出資人利益。今年的餿水油醜聞登上媒體各大版面,旺旺食品也意外中標,蘋果、自由、聯合報的頭版標題皆提到旺旺,唯獨旺旺旗下的中國時報不提。諸葛俊認為,對於只閱讀大標題的讀者以及只購買中時的訂戶,會造成讀者對於事實真相的誤導。

 

  另外,占中事件也登上各大報頭條,唯獨中國時報的頭版是「九月高溫破紀錄」。旺旺集團的資金來自於中國大陸,其媒體完全反映出資人利益。媒體的垂直併購,會造成媒體呈現霸權下的真實。

 
  諸葛俊以一則網路漫畫舉例,說明媒體的再現如何影響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在這張漫畫中,明明是充滿飛彈的天空,畫家卻將飛彈畫成和平鴿,再現與真實的距離變得很難測量。正因為人們接收到的事實是被再現出來的,當接收不同的價值觀時,便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和人際溝通。

 

  單方面接收某個媒體的再現,閱聽眾在無形之中會形成特有的價值觀。站在傳播的立場,公民之風的養成,唯有提出批判、做出事實判斷,才能促成公民意識抬頭。公民新聞的出現除了科技的進步外,最大原因在於對主流媒體的失望,過多的收視率導向、腥羶色新聞、置入性行銷,無法滿足閱聽眾的需求,使得公民新聞抬頭。

 

第四權外,還要公民自覺

  媒體作為第四權,當政府機關失靈時,媒體最大的功能即是監督,但是一旦媒體被其他勢力介入後,公民自覺是最大的關鍵。從台灣的太陽花事件到香港的雨傘運動,即便大家都想要結果,但是諸葛俊更看重追求民主的過程,也就是社會成熟度。針對香港學運,諸葛俊表示香港正處於一個騎虎難下的狀態,設定的標準太高,民主普選的結果也很難達成。但是占中事件卻也體現出大學生多元的聲音,以及香港的公民意識抬頭。

 

  在開放問答時間現場觀眾對諸葛俊提出,如果集團將管理層面做好,是否就能夠防止言論壟斷?台灣媒體具有多元性,例如MOD提供不同國家的新聞觀點,真的會造成言論壟斷嗎?

 

  諸葛俊回答,我們所做的是預防媒體壟斷,根據國外曾經發生過的案例,公民團體基於學術良心,有必要站出來。而即使MOD提供更多元的媒體訊息,但是他的媒體觸擊率並非百分之百,在社會階層、生活型態不同時,閱聽眾判斷資訊的能力便會產生差異。

 

  台灣新聞能否有撥亂反正的機會?諸葛俊表示,現在的公民新聞從攝影、剪接技巧透過科技技術,他和主流媒體之間的門檻已經消彌,再加上公民意識抬頭,相對壓抑主流媒體的傳播,主流媒體應當有所警惕。諸葛俊認為,將媒體亂象當作非商業的市場機制做調整,希望NCC等單位不要過度介入,諸葛俊對公民社會有信心,藉由自律公會自行管理,這樣才符合台灣多元新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