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提起筆開始記錄他的思想內容,是在1572年。從1572到1592他去世的二十年時間內,除了當中的四年他出任波爾多市市長和一年出國旅遊(意大利、德國、瑞士)之外,其餘日子,蒙田都是在他三樓的書房內,思考和寫作,繼續思考和繼續寫作,最終一共完成了一百零七篇這些思想記錄,此即舉世有名的《蒙田隨筆》,或《蒙田散文》(法文的Essais de M. Montaigne):一項前無古人、後有無數來者的文學創舉,一場具有跨世紀影響的文學革命。

 

開創意識流寫作的第一人

  《蒙田隨筆》第一版於1580年面世,全書分兩卷,卷一收錄了五十七篇,卷二有三十七篇,合共九十四篇。題材範圍天南地北,戰爭、友情、哀傷、恐懼、風俗習慣、兒童教育、睡眠、壽命….,幾乎無所不談,但是,篇章與篇章之間卻無任何聯繫,也沒有結構,似乎想到甚麼就寫甚麼。1582年,《隨筆》第二版面世,內文作了不少的修改。1587年,第三版出現。1588年,《隨筆》出第五版,除了內文續有修改補充之外,同時增加了卷三的十三篇新作。

 

  從1588到1592,蒙田仍就他的《隨筆》全集繼續進行修改。可以說,《蒙田隨筆》似乎不可能會有最後的定稿。最後定稿意味了一種蓋棺論定,蒙田要說的是,他的看法只是一種看法,一種意見,並非肯定的真理(法文essai 帶有試驗、賞試的意思)。不僅如此,蒙田今天嘗試提出的看法,同昨天所提出已經不一樣,而明天他又會有新的看法。

 

  《蒙田隋筆》的篇章,取材飄忽,無跡可尋;篇章內文的開展隨時轉向,離題萬丈,又折回原地,但已大異其趣;篇章的思考主體,不斷移動、不斷轉變,這是因為蒙田要深入尋求瞭解自己,卻發覺並沒有這樣的一個等待被他尋獲的「自己」,有的,只是一個在不斷更新的時空中移動變化的「自己」,他的不斷思考,有如一條意識的河流,連綿不絕,並無止境,而他的不斷寫作,也就等於是這條意識河流的連綿不絕的一種紀錄。這確是前所未見的寫作。

 

  在「意識流」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之前,蒙田已經在書寫意識流這種文體。英國二十世紀意識流小說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 坦然說,蒙田是開創意識流的第一人。

 

  然而,蒙田的意識流隨筆,還同時突現了另一革命性的嘗試。他要探索、發掘的是自己本人的意識面貌,瞭解自己所思所想的一切,這就是他要書寫的內容。無論甚麼話題,涉及的是甚麼經驗,蒙田要表述的,都是這個不斷在跳動、轉換中的蒙田本人的看法,蒙田是在寫蒙田,累積起來,這就形成了蒙田對自己的一個寫照。

 

  在《蒙田隨筆》的序文中,蒙田直言:「我這本書的題材,就是我自己本人」。在今天的後佛洛伊德的自我中心和自戀成風的時代中,人們也許不認為還會有其他的寫作取向,但是在蒙田的時代,一個並非帝王將相、沒有「豐功偉績」的「平常人」,卻侈談自我、坦露自己的見解並呈諸於世,這確是前所未見的事。

 

  蒙田的文學革命將個人對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的自由追求,放到了生活的議程上,開發了一個嶄新的廣闊天地,難怪不少論者掩卷結論:蒙田是第一個「現代人」。即使在今天,歷經數個世紀,《蒙田隨筆》的「遺傳基因」,仍然到處可見。

 

  蒙田說,他寫關於他自己的事情,是為了要與親朋好友分亨,而他選擇了印刷出書,是因為這個媒介載體遠比用手抄寫來得有效,這不就是今天的互聯網「博客」、Twitter、Facebook…等等社交群的活動寫照?

 

  蒙田說,他在這裹所繪畫的,就是他本人的畫像,蒙田是在用筆進行他的自我造像,《隨筆》實際上就是蒙田的「自照」,這不就是今天在社交網上泛濫成災的selfie 「自照」的原始版本?

 

  唯一分別是當年的筆變為今天的照相機而已。法國最受尊重的詞典Le Petit Robert在其2015年出版的新版中將會收錄當前這個流行的外來(英語)詞,將之解釋為:「 selfie是自己本人通常用智能手機拍攝自己的數碼相片、然後放到社交網上流通」(見2014年6月12日英國時報的一則短訊)。如果讀者仍然不太明白的話,編者大可以這樣舉例說明:「selfie是一幅自己拍自己的照片,就像蒙田的自照Le selfie de Montaigne一樣」,就如有些詞典解釋essai一詞的時候說:這是一種隨筆式的自由開展的文體,像蒙田隨筆Essais de Montaigne那樣的作品。蒙田如果活在今天,也許會欣然同意詞典編輯以他為例的這種說明。

 

「博客」和「自照」的參考守則?

  可是,如果我們閱讀《蒙田隨筆》, 覺得蒙田五百年前的思考,今天仍然有所啟發的話,我們相信,蒙田對當前的千千萬萬的博客和自照生產者,一定會給予他們一些謙遜的賞試性質的看法:我們設立自己的「博客」欄目,目的何在?我們每天?意發佈我們的自照,要人看到的是甚麼樣的東西?

 

  事實上,在《隨筆》的序言中,蒙田已經為今天的「博客」和「自照」生產者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守則參考和備忘。蒙田說,他的隨筆只是寫給他的友好和親人看的,好讓在他死後,他們能從這些文章中,重新體味他的性格和脾氣,見其文如見其人,因此,他的自我寫照,會是自然和不加粉飾的。這是供小範圍內的私人傳閱。

 

  如果是為了公諸於世,他一定會把自己打扮得較為得體和較有風範。這番說話,看似簡單,實則直接帶出了發表或不發表的核心考慮:如果這些隨筆要有更大範圍的傳閱價值,它們一定不能是表面的平凡瑣碎的寫照,它們一定要能讓人看到多一點的東西,讓人從蒙田的自照中看到蒙田自照以外的東西,或者說,從蒙田的個人看到人類的整體的條件狀況。

 

  《蒙田隨筆》不少的論者往往掩卷驚訝而嘆:蒙田所寫的不就是我的情況嗎?蒙田的自照等於是一面鏡子,人們從中可以照出自己的面貌。蒙田也許會說,自照要有這樣的效應,才值得我們發佈出去,供我們的親朋好友傳閱,甚或公諸於世,尋求更大範圍的「亮相」?

 

  求諸於今天的互聯網「博客」社群,或者Twitter 等社交網的自照機械生產者,這未免是一種「離題萬丈」的奢求吧。首先,洋洋千言的隨筆或散文這種文體,現在已淪落為可悲的140個字的twitter短句,可縮而不可伸,人們卻樂此不疲。

 

  英國的年青rapper歌手「格林教授」Professor Green(藝名)說,過去五年,他總共發出了54000條 twitter短訊,平均每天27.47條。計算一下,這等於750萬字的寫作,遠遠超過蒙田的創作量。但是,內容是甚麼呢?「剛剛刷了牙」,或諸如此類的事情。加起來,這等於是一部750萵言的敘述「我剛刷了牙」的「自照」創作。

 

  反省如斯作業,連格林本人也吃了一驚:這些內容,全無興味,又無見地,連好笑也談不上。「我們要自尋煩悶,那是我們自己的事,為什麼讓別人也要不停地消受我們的煩悶?」

 

  這種瘋狂的網上自我發佈,格林稱之為數位腹瀉,他的當前急務就是止瀉。「親愛的互聯網絡,」格林說:「我現在宣佈,我要關閉我的數位運作,再從新啟動。」(2014年7月2日英國獨立報)格林將過去五年所發佈的twitter短訊,全部刪除,這是去舊;他要將時間多一點用在充實精神方面,多看一些書,多去一些美術館,這是迎新。格林這個個案,也許會給蒙田帶來一些安慰(待續)。

 

前文連結:
現代「博客」先行者:蒙田「自照」的啟示(3之1)(https://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