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和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合力舉辦社會公義講堂,邀請到曾在中國時報擔任多年主編的黃哲斌先生,來談談台灣媒體的不方便真相。

 

  黃哲斌先生曾歷經戒嚴時期的報禁,在極大的政治控制立下,台灣報紙只能發行三張的版面,黃哲斌先生指出,現在台灣沒有直接政治力的掌控,卻依舊活在媒體的二力時代。其一為「政商控固力」,黃哲斌強調新聞開價出售後,以置入型行銷的形式發稿,在資訊上便無法讓閱聽眾在資訊透明下,得到相對客觀的資訊。政商的介入會操縱輿論,例如文林苑、反核議題都曾經在新聞上以業配的方式,傳達不客觀的訊息給政府或是民眾,台灣的新聞已經變成是拿錢就見報的狀況;其二「市場控固力」,黃哲斌以去年東森新聞轉播《我是歌手》為例,新聞業者為了搶閱聽人市場,甚至產生許多新聞學主流關鍵字,且播報YouTube、行車紀錄器等視頻作為新聞,台灣的傳播社會已形成一種自我消費的新聞模式,已使得台灣遺漏掉許多重要新聞事件,呈現結構上的困境。

 

  黃哲斌以Clay Shirky《鄉民都來了》一書中,提到網路和鄉民對於台灣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從樂生事件、三鶯部落搬遷、埔里農民迫遷,黃哲斌先生認為網路的力量並非虛擬,因為有這些部落客、鄉民的力量,才讓這些地方上的議題被主流媒體注意到。

 

  黃哲斌更指出,懶人包是網友對世界上最大的貢獻,藉由傳播素人做到真正的平衡報導,當年便利商店咖啡杯蓋事件,便是因為一則懶人包,讓便利商店全面更改塑膠杯蓋。黃哲斌先生表示,當一群公民記者集結後就是獨立媒體,更舉例知名科學網站泛科學,以科學的角度分析台灣社會新聞。

 

  提到台灣媒體的未來,黃哲斌沉重地表示,台灣媒體的結構難以撼動,甚至是難以變得更好。未來,媒體的戰場會移到臉書的塗鴉牆上,網路分享的力量會遠遠大於主流媒體的影響力,網友已有能力決定主流媒體的頭版。黃哲斌以《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一書中,提到錨定社群的概念,在網路社群中的朋友能夠決定你接收何種資訊。黃哲斌以社群媒體在網路上的滲透和傳散性,指出網路社會已經改變現代人觀看社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