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受歡迎的綜合趣味雜誌Vanity Fair 月刊(《名利場》)最近展開了一項自我品牌宣傳的推廣活動,出師有名,舉起了「人之初,性好奇」(Born curious)的旗號,重新為自已定位,既為名,也為利,不失其自我本色。
在文學常識範圍內,《名利場》是英國十九世紀小說家William Thackeray 的作品,刻劃人們對世俗的虛榮與名利的愚笨追求,一項古今人類社會的恆常主題。作為雜誌的名稱,則始於出版人Conde Montrose Nast 1913年的「創舉」,但是,戰爭和經濟不景氣,雜誌終難逃停刊的命運。1981年,Conde Nast出版集團捲土重來,《名利場》獲得新生,復刊號於1983年2月面世,一直刊行至今。
具體而言,《名利場》的內容路線,分三大方向:好萊塢的星光燦爛世界、深度調查的時事和政經尃題報導、現代奢華生活的時裝天地。雜誌同時有其特定的市場位置(具有一定富裕水平的知識階層),有其一套的美學包裝(充滿戲劇張力的攝影,尤其體現於女攝影師Annie Leiboevitz的作品上),有其固定的名利廚窗陳列(年度的媒介圈首富排行榜、好茉塢新舊星級人物造像等等)。
雜誌所展現的名利場價值,已非十九世紀小說所批評的那種對富貴浮雲的虛榮與愚笨的追求,而是值得人們響往羨慕的、魅力非凡的生活層。這是讀者購買《名利場》的原因。他們有興趣知道他們所響往的人和事的情況。現在,雜誌要告訴讀者的是,他們的這種好奇心是完全正常的。
新時代的好奇價值觀?
好奇是天性,雜誌以此為題,找來了一群名人與專業人士(有演員、藝術家、設計師、廚師、記者)進行了一系列的錄像拍攝,談述他們的好奇天性:好奇些甚麼,好奇與生活和工作的關係等等,然後將這些錄像短片放到雜誌特設的網站和其他的社交網平台上流通,而文字版則刊登在集團出版的其他刊物上。好奇心也同時令這群不同背景的人士成為《名利場》的讀者,好奇心或者也會令你成為《名利場》的讀者。這就是宣傳短片的訊息。
《名利場》這項宣傳推廣的設計構思也許並不令人覺得特別精彩,好奇是天性同樣也不是甚麼新鮮的提法。但是,廣告宣傳精彩或不精彩,也許沒有甚麼人會追究,好奇是天性這項命題卻與新舊無關,從古到今,這一意識動力都在支配?我們的生活取向,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變數;然而,好奇的「自然 」表象同時也是一種充滿欺騙性的引導,我們毫無戒心地擁抱它,卻一再掉入它同樣變化多端的各種陷阱中。 人生下來就好奇,我們卻要為此付出許許多多的代價。
好奇天性追求的回報是知識,但是,追求知識卻不是一條那麼順利和平坦的道路,這不是我們今天才知道的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開宗明義即說:「所有人天生即有求知的慾望」,但是,亞里士多德的求知命題有其神學層面上的考慮,「沒有人的求知慾會在今世得到滿足」,上天會在下一世對他的努力作出回報。古希臘特爾菲城的太陽神廟其中一條有名的神諭,則?令人們:「認識自己」,把求知活動收窄到較為世俗和可操作的層面上。
即便這樣,問題並沒有得到簡化。我們發覺,人們要認識別人的興趣,似乎遠遠超過認識自己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好奇別人的生活,特別是別人的私生活,如有機會,我們很少會放棄朝此方向的探尋;可是,一旦涉及到我們自身的事情, 我們即會築起圍牆, 謝絕參觀。我們稱此為私隱,並將之界定為一種人權。換言之,我們將「認識自己」的訓諭巔倒過耒,變成「認識他人」。打從開始,這種二元性即成為好奇天性的詛咒。而在我們所思考的媒介生態環境特別是專門報導揭發名人私隱的「小報」或我們所說的「八卦」報刊(英語所指的tabloids)這個傾城內,這更是當前備受詬病的新聞媒體的道德操守的問題。
好奇代價由誰負擔?
雜誌《名利場》這項品牌宣傳活動雖屬「軟性」新聞,卻獲得《紐約時報》的青睬,給予相當篇幅的報導(2014年6月8日),反映了雜誌不俗的公關脈絡,也說明了雜誌有其一定的普及地位。《紐約時報》告訴讀者,產品以好奇心為宣傳 主題,不乏先例,至於好奇心這回事為貓兒帶來了甚麼下場,更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貓兒因好奇而死」這句西諺,總結了一項經驗(和教訓):我們可以好奇,但好奇有一定的界線,越出這條界線,後果自負,或者說由貓兒自負,因為牠是自身行為的主宰。
然而,「八卦」小報的運作卻是另一個天地:我們(讀者、觀眾)體驗的只是一種替代性的好奇,或者說我們是一種另類的舒適的貓兒,我們不用親自去打聽發掘別人的私隱,那是「新聞記者」的工作,他門才是好奇行為的主宰,如果有甚麼危險後果,那是他們的事。
但是,在一個變異和扭曲的媒介天地內,這些行為的主宰者看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情景。他們奉行的是兩條戰無不勝的「金科玉律」:其一,他們揭露別人的私隱,總是服務於公眾利益,並且是新聞從業員的言論自由的神聖權益;其二,這裏並無道德操守的問題,他們提供的是讀者和觀眾所樂於接受或享受的內容(八卦報刊的龐大銷售量是他們最有力的論點)。貓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好奇行為的主宰者(八卦媒體經營者)得到可觀的利潤回報,「好奇是天性」成為無往不利的媒體經營公式。
我們的話題從《名利場》的宣傳活動開始,可取的是,《名利場》並不屬於這沈淪的一群。《紐約時報》提點的,「另有所指」。2011年,英國(甚至是英語世界)銷量最高的八卦周報(350萬份)《世界新聞》(News of the World) 爆發了電話聽數以千計的名人私隱的醜聞,社會群情洶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逼停刊,應了西諺所言,也為我們的媒介思考提供了世紀最大衝擊的一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