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新聞置入日益氾濫,傷害新聞專業,提供偏差資訊,並影響國家安全。台大新聞研究所張錦華教授,曾針對「台灣媒體報導中國新聞」有精闢研究分析,而此亦可為台灣媒體報導中國新聞開啟一個新的方向和省思。

 

  這篇蕪文是2010年至2013年間,在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的前後,所涉及的台灣媒體報導「中國新聞」的偏差問題(在此三年間,每月都有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的「烏龍新聞實錄」,其中有不少屬於「中國新聞」的觀察報告,可資參考),提供淺見,俾拋磚引玉。

 

 2013年年底的「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曾因北京要求台灣媒體對「六點倡議」(包括兩岸媒體應該加強合作、營造和平發展的的輿論氛圍、推動新聞交流正常化、盡快實現開放兩岸媒體機構常駐等)背書(特別是有國營媒體主管包括中央社、公視等參加,並公開排除邀請台灣的主流報紙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參加),引起國際關注和議論。(其一是台灣難道已失去自主性,走向「香港化」了嗎?另一則是批評馬政府愚不可及,明知中國沒有「新聞自由」,竟然沒有對策,讓台灣媒體任由中國共「擺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和守護民主平台曾研議的兩岸簽署「新聞自由保障協議」,包括保障採訪自由、人身自由、報導自由、行動自由、網路自由、流通自由,以及雙方各級政府及所屬公營企業,不以任何直接或間接方式介入對方媒體經營,干涉人事或節目內容,並嚴禁購買有償新聞或置入性行銷等,政府應採行之)。

 

  其實,馬政府從上台以來,對中國舖天蓋地而來的政經攻勢(含媒體交流合作),大多採「被動」或「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並無什麼對策(從2009年以來,泰半以三條件作制式回應,包括中國應該解除對台灣新聞網站的封鎖、允許台灣雜誌在中國落地發行,及中國停止干擾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廣播等,藉以「交換」中國新華社、人民日報常駐台灣)。而胡錦濤主政時期,忙於「以經促政」,推動ECFA,著墨不多,頂多加強文宣,或促成台商買媒體或偷渡中國廣告招商等。

 

  及至,習近平上台後則不然,對媒體部分相當著力,亦因常年擔任閩浙要職,對台知之頗深,像以「圍點打援」戰術孤立台灣主流媒體,並以非主流的「量變」影響主流,相當厲害。又如對美國的主流華文媒體,就軟硬兼施、威脅利誘奏效,並不惜花大錢透過論壇、講習、研討會等活動交流,招降納叛,此知名的何清漣教授著述中均有提及,完全是一種「分化、統合」的統戰手段,逼使媒體經營者和編採人員就範。

 

  再者,中國是台灣經貿談判的對手,無權介入台灣民主國會與行政部門的互動,則無庸置疑;何況台灣對外簽訂區域貿易協定,需要國會批准才能生效,且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如何立法、內容如何、進程如何,以及對外簽訂區域貿易協定,在在需要國會批准才能生效。其理至明。

 

  是以台灣的新聞傳播學界和實務界恐須集思廣益,以協助導引媒體編採實務,建立一套週延的「兩岸新聞編寫規範」(例如2007年6月在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便首先打造「一國兩制新聞學」,由原國台辦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現任海協會副會長的張銘清接掌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是來自北京當局的精心安排,負責對台的統戰工作,而廈門大學本身有「僑、台、特、海」的區位優勢),並據以作台灣報紙、電子媒體(含新聞網路屬性者)的評比(每月或每季比較,由學界、基金會要求各類媒體中的一、二家作定期發表),使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得以依憑檢討改進。

 

  同時,在各方群策群力下,積極建構以中華民國(台灣)為自由、民主、人權的核心價值(台灣共識),作全方位的媒體(含網路新聞)改革(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兼重為標竿),始有助媒體(含網路)回歸專業倫理,並使「第四權」不致恣意妄為。

 

  由於媒體(含網路)本受司法、自律約制,但若能落實改革兼及媒體的生存發展,照顧從業人員的權益和福祉,並有切中時弊的作為,相信更能讓台灣媒體能在世界昂首闊步,贏得國際社會尊敬。

 

  事實上,北京當局對台統戰策略是不分藍綠的,皆以併吞式統一為終極目標(已片面訂有「反國家分裂法」),使台灣的藍綠皆為其所屬。因此,當前國家的認同應以中華民國(台灣)為最大公約數及共識,庶幾得以建立符合台灣媒體(含新聞網路屬性者)的國家立場,有助一致對外,不致混淆視聽,或被誤導,甚至影響國家安全。

 

  有鑑於人才培養及研究發展對傳播事業的重要,研究籌設一個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的國家級「e世紀台灣媒體智庫」,亦有必要。這一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智庫,扮演媒體改革的「顧問」角色和橋樑,羅致學界和實務界資深的優秀人才加入陣容,接受政府機關(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和包括中央電台、中央社、公視等在內的「公廣集團」等)及民營媒體產業的諮詢、委托研究、代培訓在職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務,亦有如財團法人工業技術學院輔導中小企業的功能型態,當能使公民營媒體提升新聞品質,或可誕生如英國的國家廣播公司(BBC)或日本的NHK,或如紐約時報等國際一流的新聞媒體。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面臨新世紀的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必須超越前進,更須放大格局,超越藍綠意識型態,從高度、廣度、深度、強度認真思索台灣媒體(含新聞網路屬性者)的改造發展方向和願景,以尋求符合國際潮流和國家社會人民的需求,作全方位的改造媒體環境,積極創造台灣媒體的優越性,並依輕重緩急、優先順序進行同步改革,且須有點滴穿石的能耐和決心作為,始能克竟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