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廣告系教授鄭自隆)

     延續上篇所談到公視新聞的問題,在第二場論壇將繼續討論公視新聞專題節目「獨立特派員」,日前驚傳高層因收視率考量將停播一事,邀請到政大廣告系教授鄭自隆、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以及卓越新聞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共同與談。針對公視目前採行的多元評量體系運作,以及現行節目上下檔機制可能產生的問題,提出未來的具體建議。

 

  現行公視採行的多元評量體系運作,主要從收視率(40%)、收視質(40%)、以及增益率及影響力(20%)三面向共同評比討論,並針對總分較低的節目,高層會予以檢討並討論未來方向。其中收視質是針對觸達率以及收視時間,委外市調公司調查,另外增益率則是針對行銷銷售(DVD)、贊助募款或是參與公服等,以及節目見報量或得獎數,將之量化成具體數值,為每個公視節目「打分數」。

 

  邱家宜表示,其實每個節目都有其壽命,但她認為新聞節目不應採行上下檔機制,原因在於新聞是由許多基本元素和形式構成,不僅要即時、更要顧及深度,針對現行的評量機制,邱家宜也說不應單單關注收視率或收視質,而是要多與公民團體、長期支持公視的公視之友、甚至商業電視台對話及交流,目前公視面臨到很大的問題並非政府干預,而是頭角崢嶸各自為政,因此公視需先找到集體共識。

 

  前公視總經理胡元輝也提出很多過去管理的經驗,並點出公視現在的問題,他說收視率絕對不是絕對值,增益率也不能光看商品的行銷。現在的媒體業紛紛轉向數位化發展,因此公視的多元評量機制也應將收視率及收視質的比重降低,可增加網路表現性,例如新媒體觸達率。此外透明化及互信也很重要,可以讓公視的同仁能更加了解決策過程、建立權責分明,這些都是公視應努力的目標。

 

  鄭自隆指出,自己雖為董事會的一員,但長期觀察下來卻發現,許多有名望的董事卻不懂得如何經營媒體。他反對公視續採用現行的多元評量制度,因為台灣的收視率調查其實並不客觀,而一個節目的影響力也不應單靠得獎數來評比。

 

  鄭自隆回憶,獨立特派員有一集是以大埔事件為主題,當時搶在其他主流媒體前報導,意外開啟大家對於地方政府圈地議題的重視。從苗栗圈地到現在的桃園航空城問題,甚至最後延續至今年的九合一選舉結果,這些都是節目所帶來的影響力,因此公視應拋開傳統收視率的思考,從多元、場域以及媒體最基本的守望、決策、教育及娛樂功能來檢視一個節目。公視的高層也應多從社會觀察和社會氛圍,理解節目的製作。

 

  本場論壇被譽為「製作人的覺醒」,許多公視內部的製作人和公民媒體先進都表達自己長期對公視的了解與觀察,與談結果也針對公視未來的組織文化、對調查報導的需求、以及董事會與總經理的分際,期望公視資訊公開、新媒體事業的發展等,都有許多討論,期待不久之後,我們能看見不一樣的公共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