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論壇主持人:陳信聰;右為李惠仁導演)
2014年對公視來說,無非是挑戰連連的一年。不僅許多新聞節目一再面臨閱聽人滿意度、品質提升的質疑,董事會對於收視率要求以及新媒體的競爭等也出現諸多問題。另一方面,公視董事會提出節目評核與退場議題,讓新聞節目製作必須提出合宜的考核規範,種種制度、內容、質與量的考驗都在檢視現階段台灣社會對於公共電視的接受程度。
為此公視新聞部工作人員所發起的一系列論壇便應運而生,共同邀請新聞界先進共同研擬公共新聞的評核機制,以及對於未來台灣公共電視新聞節目走向究竟該如何?一起規劃意見。
本次論壇共分兩主題,第一場主題為公視新聞節目現況檢視與未來,邀請到紀錄片導演李惠仁、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蔡崇隆以及沃草共同創辦人柳林瑋等人與談,希望能直接了當點出公共電視目前面臨的問題,並且提出建議。
公視新聞部的製作人柯金源在開場即先為大家簡介公視目前擁有的新聞節目,從手語新聞、台語、晚間、國際新聞,類型囊括多元,近年來也有針對環境議題的「我們的島」等許多雜誌專題型節目興起,但歷年來的平均收視率似乎都不如預期。
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說,新聞媒體早期剛突破老三台的困境時,每位記者都非常有熱情,但後來隨著製作環境被許多金錢、置入行銷、業配等看不見的權勢干預,不但迫使他離開主流媒體圈,也開始思考台灣公共電視是否有發揮公共媒體價值的問題。李惠仁舉318學運事件為例,他說當時自己身處採訪現場,原本期待看到公視電視對這麼一件深具公民意義的事件製作專題,但最後卻落空,雖然內心有許多疑問,但公視應回歸到最初,先思考自身核心價值。
蔡崇隆也以自身多年的媒體經驗,形容公視的狀況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原因在於各國公共電視製作的標準規格應為50~60億,但公視每年的製作費卻只有九億,如此資源不足的狀況下,記者想將題目做好也很困難。再者若從制度面來看,公視近幾年董事會的權責爭議不斷,蔡崇隆認為雖然公視強調不以收視率來衡量節目品質,但是否有做好自省的工作,將所有節目的數據、指標等透明提出以供大眾參考,不管在用人方面以及節目品質上,公視的新聞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沃草創辦人柳林瑋表示,自己今天是以素人的身分來參與對談,他認為公視的理念在於以民為尊,更應該提供民眾充足、正確的資訊內容,並且秉持著公共性。近年來他觀察網路媒體的興起,主要重視互動、去中心化、協作以及分享的概念,而公共電視長期以來的收視族群更多半都是高教育、高收入的菁英份子,因此公視若要改革可先從反轉節目製作的方式開始,而隨著媒體角色日趨式微,公視也可積極發展其呈現方式,如APP應用、Infography(圖表)製作,等與觀眾有更即時性的互動。
最後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指出,其實公視近年來的內部組織文化是造成勞工之間矛盾的主因,因此董事會的角色就非常重要,需要任用適才、釋出訊息,並積極爭取經費等。
劉昌德舉例說明,前陣子的新聞熱潮都圍繞在阿基師外遇以及太陽花女王的身上,這種偷拍、設局的方式其實反映出民眾對於調查新聞的需求,未來公視可借鏡BBC,製作更專業、深度的調查報導,才能正確定位出公視的品牌區隔。
其實綜觀整體公共電視的問題,不僅在於資源不足,制度面甚至是公視本身的價值取向,都有許多方向待討論。日前,公共電視才決定因收視率、成本及階段性目標等考量,將暫停製播七年的節目「獨立特派員」,消息傳出後,許多人認為公視此舉和商業電視台無異,但,究竟應該如何評價公視新聞?以及上下檔之類的評量機制是否可行?在第二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