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節譯自一個新聞專業知識網站”The News Manual: A Professional for Journalists and the Media”,該網站內容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協助成立,設計新聞專業工作手冊,做為指引和協助記者從事新聞工作,多年來已經成為亞太地區許多國家新聞室的標準教育訓練內容,並且以開放資料庫的方式,免費近用。
以下節譯新聞手冊中的第二冊,《進階的新聞報導引介》第40章,說明調查報導的實作建議作法應該。
————————————————————————————————
在這三個章節的調查報導中的第二個部份,我們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讓你知道該如何著手進行這項工作,以及如何確保其可靠性及精確性。這項調查報告或許看來充滿困難,但如果你能參照這些簡單的建議,這工作將會變得相當簡單。
一、聯絡人
我們無法過分強調記者的連絡人,其提供之資訊所扮演的重要性,但這些連絡人是能夠提供你故事的靈感、情報資訊,以及當你調查方向偏差之後,將你導正過來的人。優秀的調查記者手上總是會有人選能夠提供故事。
在產業界當中,工會組織的領導人們,就是非常好的連絡人,如同會計師或財務顧問。因為,像是律師、警察、會計師、醫師、護士、貨運司機、以及從政人員們,他們都喜歡在其工作專業領域中與其他人聊天,你只需在這些團體中與一至二位保持良好聯繫,便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有關這些領域中的重要情報與資訊。
就算你的連絡人告訴你他透露的事情並不是太重要,你還是要仔細的聆聽,如果你的連絡人在你外出時來電,記得務必回電,否則,你可能就會因此損失一位連絡人。好好保護你的連絡人,當他們要求你不要公開他們時,千萬要守口如瓶,就算是像議會辦事員這類能夠公開地提供你資訊的人,他們也不想被外界看成他們是有利於你的,所以要特別謹慎小心。
二、傾聽
好的記者要知道如何去傾聽,即使是那些看起來無法提供有用資訊的人,還是要花心思去傾聽,還是可能聽到一些日後會用到的資訊。
若今天有個連絡人打電話給你,透露了一件你覺得你現在用不到的資訊,千萬不要馬上回絕他,你可以跟他們說,你會斟酌他們提供的資訊,並且下次你再與他們交談時告知他們,「雖然這次我無法使用您提供的寶貴資訊,不過,還是非常謝謝您。」這麼做會讓他們覺得,他們是很重要的。
三、專訪
當你在調查一些事實情況時,會需要做一些專訪,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專訪調查事件的中心人物,要先從最周圍的相關人員,慢慢地訪問到這個事件的核心人物,不要太快去驚動到被你直接調查的人,同時,在你要專訪關鍵人物之前,你也必須盡可能的先蒐集到更多的事實。
舉例來說,你可能正在調查都市垃圾場經理「X先生」收賄讓某些公司非法傾倒危險廢物的傳聞,先從倒垃圾的卡車司機先訪問起,接著再去訪問這些公司的經理,最後,如果你已取得足夠的資訊,再直接去訪問「X先生」本人。在要訪問你的調查事件的核心人物之前,先從那些最清白或是貪腐事件的邊緣人物先訪談起,因為他們是最有可能暢所欲言的人。
四、做筆記
盡可能做大量的筆記,把每件事都記下來,無論在記錄的當下,它們看起來是多麼的不重要。如果你無法立刻做筆記,之後也要盡快將它們記錄下來。舉個例子,如果你跟某個連絡人在一家俱樂部中,進行一場私人的對話,他可能不會希望別人看到你像個記者一樣在做筆記,因此,在會談之後盡快地找個沒有其他人的地方,像是在你的汽車內或是廁所中,把筆記給記錄下來。
讓你的筆記按照時間排序,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讓你在一個大規模且長時間的調查報導中去建立一個筆記、報告、或是文件的檔案系統,這個練習可以使你的筆記井然有序,並且可以從你正在著手的多個案子中分別獨立出來。
把你的筆記、錄音帶、文件放在安全的地方,以防萬一如果發生火災,或是你的辦公室被你正在調查的人闖入竊取資料,或是被警方突擊搜查。在一個重要的調查報導中,要把所有的情報做備份,並將他們帶回家或是交付給值得信賴的朋友、律師或是銀行,你無法抗拒警方帶著搜查令從辦公室取走你的重要情報,但你不必把你事先做好的備份副本主動地交出來。
五、保護文件
你的連絡人或是暱名資訊提供者會提供一些揭露貪污的機密文件,像是上述例子中,「X先生」寄給廢物處理公司要求行賄物的信件(他可能不會使用敏感字眼),或者也可能是政府機關想要隱瞞某一棟公共建築即將倒塌的機密報告。
我們會說這類的情報「洩露」了,就像水從水管的洞中流出來,對於保護這些洩露的文件你必須特別地小心,因為這些文件的合法擁有者(例如「X先生」或是政府機關)可籍由司法的力量,來要求你歸還這些文件。若是這些文件上頭有編碼,而這編碼可以做為特定副本的識別,他們便可以追查到究竟是誰洩露了該副本。另外一個方法是,將這些文件拷貝,但不要損毀原稿且將其歸回原處,那麼你就不會被指控藏有贓物。現在,用剪刀將你副本上所有可能透露出是誰提供給你的線索的部份剪下,那麼如果警方就算查到你持有文件,他們也查不出是誰洩露出這些文件的。
六、團隊合作
在可能的情況之下,試者去和另一個記者合作一件大的調查,他們可以跟你分工一件艱難的採訪,幫忙做筆記,防止可能的威脅,以及當你的受訪者否認他們說過的話時,他們可以出來作證支持你,分擔像是追蹤線索、查看公共記錄等比較耗時的工作,也可以和你一同討論報導的細節,有時候一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兩個人可能就簡單多了。
有了伙伴你也較不會感到被孤立,因為調查報導可能是一件漫長且孤獨的工作,你需要有個人在旁支持你,提醒你接下來所做的事究竟是對是錯。
七、資訊來源
雖然你工作的大部份是要去挖掘秘密,但你也可以從一些官方消息來源與公開文件,得到許多有用的資訊,當然,如果你知道該如何去挖寶的話。
八、官方資訊來源
有許多官方報告、會議紀錄、企業報告、法院或委員會的文件、土地所有權記錄、警方記錄、甚至黃皮書、電話簿,以及選舉名冊。將這些來自各處的資訊拼湊起來,再輔以與聯絡人談話的內容,你便可拼出你的故事圖像。
比方說,如果有一家「迪斯可」(disco)舞廳很可疑地起火燒了起來,你可以找到並確認出,誰能從保險當中獲益,只稍檢閱公司的記錄與土地使用紀錄。你也許會驚訝地發現,其實經營舞廳的人並非屋主;法院的紀錄會告訴你是否真的經營者有縱火或詐欺等犯罪前科;破產記錄也許會告訴你是否這個經營者正面臨著財務危機。你刻正一塊一塊地建構出這幅圖像。
不幸地,因為狀況在每個國家均不同,重要的是,你應該去哪兒找到官方的資訊;你要學會一點:問朋友、問同事與聯絡人…然後就著手去做!
如果你一直無法順利進行資訊搜尋,為何不請求政治人物或官員幫忙?他或她也許會有管道接近這些你無法看到的檔案。政治人物也許基於想協助曝光一些見不得光的醜聞而幫你,又或者藉此來剷除政敵。
九、跨國資訊
如果你所要敘述的故事與另一個國家有關,就請你與該國的新聞組織聯繫,得
十、蒐集證據
縱然為了描述一個故事,而用欺騙的方式得到證據的方式,絕對是不道德的,不過有時候,你可以用「非欺騙」的手段設下陷阱,來完成證據蒐集的工作。
在此,我要提出一個警語:不要鼓勵任何人違反法律。在某些國家,像是美國,這手段叫做「設誘」,是非法的。比方說,如果你聽到「Y部長」正在收受賄絡以使某建案通過,你不能到Y先生那兒,假裝自己是一個建商,然後給他錢,這樣可能就會違法。不過,你可以去找Y先生,得到他允許後,向他解釋你非常需要「此建照」,如果他要求你行賄,你就得到了你的故事。
十一、出版(刊登)
如果你的報社、廣播或電視台刻正與其他新聞媒體組織競爭,你通常會試著保密自己的調查行動,直到出版或刊登出來為止。通常,對那些在牽涉進調查裡的人員,他們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如:能力不足、貪腐或犯罪)而接觸到該事件,你也必須對其保密。我們先前提到過,儘管你最後還是會訪談所有遭到控訴的人,然而在你發表故事之前,最好不要跟他們說得太多。如果你不小心說太多,他們可能會威脅你、逃避,或是提告要求你停止出刊。理想的調查,可遵守以下步驟:
(1)架構出事實,直到無庸置疑為止;
(2)訪談所有可能做錯事的人員;
(3)寫出故事;
(4)與你的律師確認你的故事出版後,在法律上是安全的;
(5)出版(刊登)。
十二、不完整的故事
有時候你會發現,好像你想把故事寫的長一點、深一點,你卻無法拼湊出所有的細節。也許某部分的文件遺失了、被隱藏起來,或是無法被解密開來;也許某些人拒絕表示意見。因此,你必須做出決定,到底要不要出版這個不完整的故事。建議你在做出決定之前,諮詢一下你的主管與律師。有時你更會發現,出版一個不完整的故事會協助你發掘一些遺失中的細節。讀者或閱聽眾也許會提供一些你需要的資訊。那些刻意對你保持緘默的人將會發現,刻意不說話根本是無效的。
十三、後續處置
你的故事並非出版或刊登後就結束了。假設你已經揭露了某些不對的事,你還必須追蹤確認那些有權力的人,是否已把事情更正過來或做正確決策。警方有針對行賄的垃圾場經營者開罰嗎?衛生部長有針對遺留在垃圾場中的有毒廢棄物做任何事情嗎?然後,你就可以參考先前的文章或文件,做更進一步的系列專題報導。
如果你沉浸在某個懸疑案裡頭,得花很多時間確認詳情,你可以在一週、一個月或一年之後,整理出你的新聞筆記來進行確認。比方說,如果你已經寫了一個故事,顯示某個地方(省份)的學校教師員額過於稀少,原因是教育部門的行政缺乏效率。此時你第一步就是要探詢一下,教育部長究竟想怎麼做。然後,半年後再回頭再確認,是否部長已釋放出足夠的教師員額。
假設你們地方或國家當中,其他新聞組織也在做調查報導,你偶爾就會發現,他們會有自己報導醜聞或錯誤行事的獨特方式。
也許更重要的是,你的組織也必須使用你所報導的故事。此時,應找出一個好的報導角度來切入。最常的做法是,問問調查報導中的當事者的反應如何,或者是問問那些能將該錯事導正的人,例如警方或部長,看他們對已經曝光的事件,打算如何處理。
當然,在競爭者的報導也刊登出來的同時,它就是公共財了,因此,有必要進行後續追蹤,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不過,記得他們所報導的事實,不見得已經過確認就是了!不要太信任他們!除非你自己再次確認這些事實,否則你怎知道這些報導的可信度呢? 某些快速訪談或電話確認,可能是你必須做的(廖凱弘編譯)。
節譯自: http://www.thenewsmanual.net/Manuals%20Volume%202/volume2_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