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15年年初,台北市警局頒佈新工作守則,表示為保障合法,並兼顧記者的採訪自由與安全,未來將於集會抗議現場劃設「媒體採訪區」。此舉引發各界討論,質疑限縮新聞自由,干涉記者採訪權等,為此新聞e論壇、媒體改造學社在台大新聞所舉行「採訪區圈了誰」專題座談,希望能聆聽各方意見,也針對設置採訪區、記者採訪權等有更多討論。

 

  本場座談邀請到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委李志德,及多位曾赴抗議現場被警方強制驅離、施加暴力經驗的記者,公視獨立特派員攝影記者張智龍、新頭殼記者林雨佑、獨立媒體人鐘聖雄、苦勞網前記者孫窮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記者楊鵑如和公民記者皮皮等人。

 

  過去社運或抗爭現場,警方與記者的衝突時有所聞,原先期待透過設置採訪區以規範記者的美意,不過在遭到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這想法「很蠢」後,目前北市警方同意取消採訪區,但仍保留「媒體聯絡人」,柯文哲也表示,基於公平原則,希望記者日後能穿上採訪用背心以供識別身份。

 

  李志德首先談到,記協在這次採訪區的爭議中,和警界共開了四場座談會,多次協商後的結果也提出三個重點:首先,就是針對這次爭議性很大的警察工作守則,為內部的規範;再者是採訪區的討論,應該是經過雙方彼此協調,並且在彼此都可工作的前提下設置;最後,關於如何辨識記者身分的議題,李志德也說,在警方發表的聲明中有提到,由於記者是自我宣告即可認定,故未來只要記者表明,警察就應認定。

 

  林雨佑回憶,去年六月他在烏來採訪時,遭到警察反扣手阻礙採訪,警察、抗爭者和記者間其實是個三角的恐怖平衡,也就是因為三者間沒有穩固的信任基礎,常常可能有公民記者採訪時,自己一時也情緒亢奮跟著高喊口號,才會讓原本採訪區的設置變得遙不可及。因此,不只抗爭者需要加強自我情緒的控管,警察的根本法治教育,還有記者傳達社會真實的使命,三者缺一不可。

 

  皮皮也認為,採訪區跟採訪背心沒有必要,但公民記者在現場一邊直播的確不應該一邊喊口號,避免混淆角色。

 

  鍾聖雄表示,過去自己在採訪現場也曾遭到警察壓制,命令他必須依循途徑,辦好手續才能採訪,他強調,這實在是太不合理的規定,而今天的座談會,應該是站在記者權利被侵害的立場,而非討論記者該如何跟日漸擴張職權的警方妥協,鍾聖雄說,警方應該看的是現場每個人的「行為」,而非是否具有記者的「身分」。

   
問題並不是在記者身分能否被辨識,孫窮理直言,辨識身分根本就是個假議題,警方就是在認定具有記者身分的前提,才順理成章施暴,他認為,和警方談設立採訪區,「好比狗咬人,去跟主人協商把你綁住,如果你把狗鍊拿掉,被狗咬就是你的事,這方法不蠢嗎?」。

 

  過去有多次被驅離經驗的張志龍也坦言,警方在基於壓力、個人立場等原因,而做出的各種干擾手段實很難舉證,採訪區的想法雖然不切實際,但希望台北市還是能起頭做起,讓警察與記者雙方先有共識、再慢慢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上半場的討論在楊鵑如分享自己的採訪經驗後畫下句點,楊鵑如也提出思考,究竟記者在現場是否具有與抗爭者不同的特權,而關於記者的採訪義務及採訪之道為何,也將在下場論壇中有更詳細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