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前,台灣史上爆發首次監獄囚犯挾持獄官案,歷經14小時才落幕,綜觀這次事件疑點重重,媒體也出現多方分歧甚至揣測的報導。

 

  期間遭挾持的典獄長陳世志,過程中竟接受中天《新聞龍捲風》節目電話專訪,儘管中天再三強調,是秉持新聞專業和自律原則,並且在不影響人質安全及不干擾警方辦案下進行的報導,但陳世志的行為著實令外界訝異,也惹來不少批評,質疑中天電視「演很大」。

 

  過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曾針對社會案件訂有「重大災難新聞採訪及製播原則」及「電視新聞使用資料畫面及模擬畫面規勸事項」,各公學會及新聞頻道也訂有相關自律規範,媒體作為資訊傳播者,實肩負重要的社會功能。

 

  這次高雄大寮監獄挾持事件,新聞自律委員會在第一時間就啟動產業自律機制,呼籲媒體的報導角度應注意維護人質安全、勿妨礙辦案,避免以誇張、煽情、及詳盡的手法描寫犯罪過程,以避免引起民眾恐慌。

 

  不過,犯罪新聞究竟應注意什麼樣的報導倫理?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建的知識網站中所提供的新聞工作手冊(The News Manual: A Professional for Journalists and the Media)指出,犯罪新聞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究責,究竟該將責任歸屬於誰,媒體又該如何報導才不會過於偏頗?

 

  手冊中指出五大項原則,首先,媒體必須秉持專一的誠信原則,向閱聽眾呈現真實,一些繁瑣的行政程序或法律規範,也必須再三確認專有名詞、姓名等是否誤植。

 

  再者,媒體在報導上,必須提供足夠的資訊給閱聽眾,但又不過於透漏太多犯案細節,才不會造成仿效犯罪。

 

  犯罪新聞常是造成社會恐慌、模仿犯罪的來源之一,因此媒體的功能主要是據實以告以警示民眾,因此避免使用過於誇飾的字眼散佈不必要的恐懼,同時記者赴現場採訪時也需注意人身安全。

 

  此外,也需注意保護受害者以及家屬,確實做好匿名的工作,同時與警方同步更新名單。

 

  最後,還需小心記者務必不能妄下定論,犯罪新聞只需詳實寫出真相,媒體切勿加入自己的看法或猜測。

 

  總體來說,犯罪新聞報導應重視資訊忠實呈現、做好匿名及保護工作、勿使用過度誇飾字眼,勿加入個人立場看法等,這次高雄劫獄事件的媒體表現,也盼我們能有更多學習與借鏡。

 

編譯出處:
http://www.thenewsmanual.net/Manuals%20Volume%202/volume2_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