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去年底舉辦跨世代學運系列論壇,邀請壹電視總經理陳守國、g0v.tw台灣零時政府成員瞿筱葳、自由時報副總編輯鄒景雯、台大新聞e論壇成員吳宗泰、反服貿民主陣線執行秘書嚴婉玲、318佔領行動國際組成員鄭凱榕,六位不同媒體、領域的與談人,針對「媒體曝光下的學運」分享他/她們自身參與經驗與觀察。

 

  在太陽花後一週年,這些分享和看法讓臺灣社會更能清楚看見,學運與新聞媒體如何共同形成一種衝擊社會的機制。

 

陳守國:電視台具有使命感的老闆不多


壹電視總經理陳守國認為,現在台灣媒體的立場非常清楚,且大多是由老闆主導其政治立場,像是反共的蘋果日報、泛綠的自由時報,因為老闆的的立場進而影響媒體的報導立場。但是電視台具有使命感的老闆不多,有利可圖才是他們最大的考量,即便和政治立場有所衝突,最終也會選擇折衷妥協。

 

  作為壹電視總經理的陳守國認為,壹電視就是一個沒有特殊政治理念的標準生意人。陳守國接著談到,在這次的太陽花學運中,新媒體和主流媒體產生一種奇妙的互動。主流媒體即便有強大的曝光率,但是新媒體最前線的訊息,以及對主流媒體不間斷地施壓,反而會讓主流媒體得到啟發。陳守國表示這是一件新、舊媒體間很好的交流。和過去不同,因為有中國的介入,使得主流媒體開始崩解,即便太陽花比不上野百合學運,能夠立即得到成效,但是太陽花學運對於台灣的啟蒙更為深遠。

 

鄒景雯:新媒體迫使舊媒體的改變

自由時報副總編輯鄒景雯以中西方不同的歷史,分析媒體在抗爭活動中的角色。中國五四運動時期便透過媒體的傳散介入社會,在台灣,蔣渭水也曾藉由《台灣民報》來建立台灣知識份子的社會影響力。媒體作為一個鼓吹者,也不能完全處於弱勢的對立面,且一旦造假就不配作為媒體。鄒景雯接著引用傳播學者的理論,提出傳播角色的取代、創新、變更三種媒體再更新,並提到新媒體並非取代舊媒體的功能,而是迫使舊媒體改變,太陽花學運就是一種明顯的例證。最後鄒景雯認為學運出現的新媒體,並非主流以外的聲音,因為他們就是主流,並且帶動主流媒體成長。

 

台大新聞e論壇:對我們來說,新聞價值沒有改變

台大新聞e論壇從一個台大生上傳作業的平台,短時間得到數以萬計的網友追蹤。在歷史的浪頭上,台大新聞e論壇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傳播新媒體。記者吳宗泰認為所謂的新媒體,只是媒介或是呈現的方式不同,「對我們來說,新聞價值沒有改變。」

 

  電視媒體訴求時效性、腥羶色的新聞,在去年3月18日晚上便大肆地報導立法院內學生不恰當的穿著和行為。但是吳宗泰表示,他當時對電子、傳統媒體的報導內容感到困惑。因為沒有一家媒體願意深入背後了解學生真正的訴求。

 

  作為同是參與者和紀錄者的台大新聞e論壇,成員們都秉持著想要報導事實,即便在有主觀的立場下,也要寫出帶有客觀的報導。提到新、舊媒體的競爭關係,吳宗泰笑著表示,新媒體其實在實際的運作時,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當時立法院的警衛會以他們不是登記有案的記者,因而拒絕他們入內採訪。但吳宗泰認為相較一般媒體其最大的優勢為我們不用錢、沒有競爭壓力,以雲端寫作的方式,線上同步九十多人齊力寫作、審稿,達到最客觀的新聞層面。許多主流媒體的記者雖然不把台大新聞e論壇看在眼裡,但是卻還是私自盜用論壇的照片。

 

318佔領行動國際組:13種語言讓國際看到台灣

在318佔領行動擔任國際組的鄭凱榕表示,剛開始國際媒體很少報導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即便日本以只是以小篇幅的新聞報導,直到3月23日行政院內爆發肢體衝突,外媒才開始注意到台灣的太陽花運動。

 

  鄭凱榕當時提出他們的作戰目標,首先廣開語言組,增加到十三種不同的國際語言以及手語,讓更多國家看到台灣。另外組織外媒作戰部隊,將台灣新聞翻譯成其他語言,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國際看到台灣。

 

  鄭凱榕作為對外宣傳的角色,她表示所有的成就都是夥伴們的努力,才能達到良好的團隊合作。而3621位網友集資633萬組織成3621團隊,以公民合購的方式買下紐約時報的廣告,更讓國際看到台灣人的努力和困境,正因為有這些無名的英雄做節點,才使得太陽花學運得到國外大幅的報導。

 

G0V台灣零時政府:人人都有採訪權

G0V台灣零時政府組織期望從零思考政府、思考公民該做什麼,以「沒有人是萬能的」口號採取大規模的動員。

 

  G0V成員之一的瞿筱葳主張以開放資料、維持連線、意見整合,讓太陽花學運達到資訊透明化。G0V為了保持網路暢通,更在現場牽了一條網路光纖。瞿筱葳認為網路斷線,對於運動傷害非常大,因為它能夠連結所有的資訊傳散。G0V藉由Hackfoldr線上雲端的功能,將所有的資訊切割、多人編輯,而後收割。透過Hackfoldr達到資訊透明化,也讓網友紛紛轉載直播連結,以網路直播的方式讓公民得到更即時的資訊。

 

  G0V更製作公民記者產生器,以科技化的方式堅持人人都有採訪權。G0V因為太陽花學運打開知名度,但是瞿筱葳認為我們不是媒體,而是促進新媒體可能性的基礎建設,秉持著開源、開幹、開花的理念,達到社群傳散的最大公約數。

 

反服貿民主陣線:我們從不缺乏現場,重點是如何和螢幕對應

太陽花運動在多方組織的合作下,期望達到有效的整合和訴求,而議場內的學生和媒體之間的對應和接洽,由反服貿民主陣線執行秘書的嚴婉玲負責。嚴婉玲認為媒體在學運中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像是在郭台銘要到議場探望學生的消息傳出後,媒體爭先恐後的詢問,卻意外造成媒體傳錯話,導致郭台銘取消行程。

 

  嚴婉玲更表明,內部管道被媒體滲透、監控,使得他們所有的行程、聲明稿被提前發表。從媒體面向來看,監控是無所不在的。就讀歷史系的嚴婉玲將運動分成大、小寫。大寫的運動具有特定政治目標,而小寫的運動則是透過其他組織,以深入民眾的方式補足大寫運動的不足。

 

  嚴婉玲認為現在媒體的困境在於,我們從不缺乏現場,重點是現場如何和螢幕呈現做對應,兩者間的斷層該怎麼彌補。媒體組也曾經透過政論節目,嘗試觸及到35歲以上的的閱聽眾。但是在成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嚴婉玲表示如何透過電視媒體傳達學生的聲音,而不只是在網路上和同年齡層的人對話,是我們現在持續努力的。

 

沒有人知道新媒體未來的樣子

陳守國先生針對現場觀眾的提問首先回應,未來新媒體會長什麼樣沒有人知道,但他相信傳媒日後必定會產生劇烈的崩解、重組。而如何保障工作環境,讓新聞從業人員能發揮理想,是現在新聞媒體必須好好思考的問題。

 

  鄒景雯則回應新舊媒體之間是種加強互動的關係,尤其在關鍵時刻新媒體能發會比主流媒體更大的效應。作為新媒體代表的吳宗泰,針對太陽花事件提出「媒體累了」的看法。因為長時間的抗爭也讓記者產生負面的情緒,吳宗泰希望民眾不要把責任指向媒體,而要在自身做一個好的媒體素養的培養,當一個好的讀者、看好的新聞,才能夠重新思考現在的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