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風雨走過一年,政大傳播學院於11-12日舉辦研討會,邀學界和業界共聚,探討「後學運時代新聞與傳播環境之反思與展望」。

 

  綜觀這次學運給台灣社會最驚心動魄的教訓是,掌權者必須要反省現行的觀念與制度是否已經不合時宜,而身處未來的下一代年輕人又該如何繼續創造美好的社會前景?

 

  政大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教授開場即表示,318學運反映了政府、傳媒、及教育單位三者間該如何做好溝通的工作,因此本次研討會將聚焦台灣脈絡下,檢討及反省目前的傳播資訊體制是否合宜,提出對策和方案,並且探尋政府與公眾溝通、媒體與閱聽人的互動,以及大學教育者如何與學生對話等三個面向分述。

 

  研討會首場專題演講邀請到政大傳院兼任教授鍾蔚文主持,政大社會系副教授黃厚銘以「後學運時代的幾個斷裂: 遊戲、情緒感應(Empathy)與理性政制(Regime of Reason) 」為題開場,鍾蔚文說,這場研討會既命名為「後」學運時代,後所代表的意思即為回首來時路,並且要如何向前展望,他提到,學運囊括的不單只是政府單位的佔領,也不單只是「婉君」的興盛,而是一整個社會文化、科技、典範的轉變。

 

  黃厚銘也贊同,之所以定調為後學運時代,就代表造成變化的力量及趨勢,學運只是一個爆發點,凸顯台灣社會內涵的幾個斷裂,但這些斷裂都是整個社會長久以來的積累。

 

  黃厚銘將參與學運的大眾分為四類,首先針對立法院內外的參與者展現的非暴力抗爭以及公民不服從,H.Thoreau 和甘地等人當年都曾因公民不服從及非暴力抗爭行動違法而鋃鐺入獄,在視理性等於和平的人眼中,只要違法只要有衝突就是暴力,因此理性的內涵就不斷地膨脹擴張,進而等同於合法、溫和的保守姿態。過去我們常在公民課本上看到的占領華爾街、茉莉花革命等,相關理念早已深植青年心中,本次太陽花運動的訴求不僅是對當權者的反動,同時也希望在情感上連動一般人,然後產生共鳴。

 

  第二類人,則是鄉民的崛起及支援議場內外網路連結的g0v等人,鄉民是一群藉由網路起鬨挑戰既有的體制、降格權貴,透過嘻笑怒罵、冷嘲熱諷,在網路空間裡遊走於法律與規定的邊緣人。黃厚銘認為,鄉民所形成的是一種流動群聚(Mobility),表現出當代人既希望享受於他人在情緒上的共感,卻又不想受限於身分,因而流動多變且難以被捕獲。至於g0v等團體,則反映出駭客的文化,與資訊共享的社會。

 

  第三類人則是幹聲不絕大腸花論壇。當時無所不在的糾察隊、醫療通道造成若干參與者產生反彈,因而有賤民解放區等自發性團體行程,大腸花論壇也在這時候興起,這些人代表一種邊緣論述的解放,藉此挑戰資本主義理想運動秩序。當罵髒話不再被視為粗俗不雅的不入流行為,台獨也不再被視為汙名化的詞語,這些都在年輕世代中得到解放。

 

  最後,則是這場研討會的籌備及發起,黃厚銘說,整場學運的消息散布都與過去截然不同,現今的網路媒體透過集體智慧塑形,臉書等社群網站使用者的相互策展(Curation),也重新取代主流媒體編輯台在議題設定上的主導地位,啟蒙理性所帶來的科學技術進展,經由工業革命形塑我們今天所面對的資本主義。

 

  台灣年輕世代對崩世代的焦慮,透過太陽花運動,開始慢慢體現社會公平優於經濟成長的價值觀,以及對科技潛在風險的意識。

 

  在最後的提問,黃厚銘也提到,日後傳播學院的學生該如何運用學習到的專業,發揮影響力,期待透過傳播與科技更為密切的結合,重視科技的特性、科技進展的核心,以及科技所能帶來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