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2014/11),公視「獨立特派員」節目即將停播的消息,引起了大家對公視的關注,至少,仍在選舉新聞中佔到零星版面。特派員節目臉書中提到,公視董事會考量到收視率太低、達成多元且為弱勢發聲之階段性任務、節目成本過高等原因,決定停播該節目。消息一出,公視董事投書認為公視不應依照資本/收視率邏輯來衡量節目、學者認為公視自我放棄、民間團體如媒體改造學社亦發表聲明,呼籲公視應清楚說明節目上下架機制,再思考自我定位。

 

  隨後公視回應說明,公視為弱勢、多元族群發聲的立場絕對不會改變,將試圖找到更好、更有效、更有影響力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需求;公視未來願景是「看見更好的未來」,為讓觀眾看到更好、創意、耳目一新的公視,整體性規劃節目、將擬定節目上下架機制,不針對單一節目。

 

  雖然公視聲明看不出什麼具體說明與將來做法,但是甫解決董事會爭議而逐漸挽回名聲,公視董事會想要有一番做為,某方面來說仍然是令人期待。至少我相當期待公視聲明中提的:「為弱勢、多元族群發聲的立場絕對不會改變。但我們將試圖找到更好、更有效、更有影響力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需求。」因為,我也想知道什麼會是對於原住民族更好、更有效、更有影響力的表達方式。畢竟,公視董事會似乎不覺得電視是個好方式。

 

  怎麼說?攤開公視2014年的節目規畫,我們看不見原住民族節目(聽聞今年(2015)底即將上檔!?),其實,2007年後,我們早也不見公視自製原住民族節目。

 

  而2007年前,公視有兩個相當具有歷史性的原住民族節目,一是「原住民新聞雜誌」與「部落面對面」。1994年時,公視籌備委員會為了落實公視兼顧族群平衡精神,接納李道明與孫大川等人建議製作由原住民負責採訪原住民族新聞性節目「原住民世界」的構想。公視基金會接納此提議,但基於新聞節目不外製的原則,委由時任新聞部製作人馮賢賢提出培訓原住民記者之「原住民影像工作培訓」計畫。

 

  1994年6月9日登報招訓,同年7月22、23進行筆試(新聞寫作、原住民族族語),經初、複選後錄取21名學員,後經培訓及評選出11名為公視記者。1995年4月28日,此批記者自行企劃、採訪、攝影與剪接,完成了兩集原住民新聞雜誌節目。同年11月20日,公視開始試播,原住民新聞雜誌節目也正式向社會大眾播送,公視試播期間,共播出38集,每集15分鍾,後鑑於節目反應不俗,節目時間延長為每週60分鐘。

 

  另一談話性節目「部落面對面」,節目藉著邀請主管機關、專家學者以及地方原住民族人進行對談,以及開放call-in的方式,建立行政機關、專家學者、社會大眾以及原住民部落族人相互對話的機制。部落面對面節目於1999年7月3日開播,在公視共播出373集,後於2007年1月1日,轉由原視播出,節目時數同時由每週一集增加為每週兩集;原住民新聞雜誌亦轉由原視製播。

 

  部落面對面與原住民新聞雜誌節目兩節目,後因政治力介入、營運考量(這又人想到馬躍比吼辭職原視台長的原因)等因素導致停播。此種批判性新聞節目的停播,似乎總不被青睞,即使原視目前仍有「LiMA新聞世界」、「部落大小聲」等新聞專題節目。只是,我們不再見公視有類似的原住民族節目。

 

  探究原因,似乎也不難理解。2007年開始,因著公股條例規定,原視納入「公廣集團」而歸公視董事會營運。依著頻道增加與資源分配的考量,董事會將公視原本自製的原住民族節目讓原視製作,騰出來的節目時段與成本便可以投入於其他類型的節目、滿足其他群體的需求;當「公廣集團」資源實在有限的現實下,實有必要妥善利用手上的籌碼達到更大效益。

 

  然而,這樣的挖東牆補西牆般做法應只能當做權宜之計、階段性的策略,作為一個實質的媒體集團應當有更完整的考量。也就是,當公視「為弱勢、多元族群發聲的立場絕對不會改變」時,如何針對弱勢、多元群體需求規劃適當資源分配與節目製作。公視挖了原住民族節目這面牆,牆倒了,補的其他節目似乎也沒多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