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媒體改造學社主辦的2015媒體公民會議於5/22在台大新聞所舉辦,今年主題為「十年媒改,改了沒?」為主軸,現場聚集了產、官、學界與關心現今台灣媒體產業的民眾們一同參與討論與分享,而不能到場的民眾也可以利用線上直播的方式一同關心。

 

  這次的「十年媒改,改了沒?」中,將「新聞媒體」與「娛樂影視產業」兩大問題分開進行討論,也在議程中舉辦「公民意見桌」的方式,讓參與的民眾們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與觀點,並透過互相寧聽與一同討論,總結大眾的意見,得到問題的答案。

 

  開場由媒改社理事長馮建三先生擔任主持人,帶入台灣媒體問題的診斷與觀察,並特別邀請到2012年卓新獎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得主也是前公共電視董事長吳豐山先生與2014年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小隸導演一同分享。一開場,吳豐山先生便語重心長的道出雖然現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但新聞與戲劇仍舊是台灣兩大影視主軸。吳豐山分享他擔任公共電視董事長時,為了維持公共電視的專業與中立性,毅然擋下了許多財團與政治性的干擾。吳豐山也認為,新聞自由也是民主國家發展的重點,但也不能夠隨意挑撥與操弄,否則新聞就失去了讓人相信的客觀性。

 

  而對於現今台灣新聞的品質參差不齊,吳豐山也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新聞記者需要考照,雖然學術界會擔心考題是否會被政府控制,但對於現在記者的素質與新聞內容低落,考證照也至少能改善專業度不足的現象。第二則是媒體的管理階層要定期的受訓,媒體的主管不能一味的把媒體當作是賺錢的工具,媒體所影響的範圍是廣泛且潛移默化的,身為管理層,媒體素養是非常重要的。

 

  王小隸導演則從自己身為第一線的媒體從業人員的身份,分享自己的觀察。身為導演,她認為政治到底有什麼重要的?甚至會凌駕至新聞上,這非常的可惜。而現在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去重視,王小隸認為文化就是一個花瓶,但是“You have to be local and original.”這樣才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並且台灣一定要超越政治,超越藍綠,才能進步。

 

 在言談中她也點出了現在文化輔導政策的問題,以輔導金為例,文化部規定接受輔導金的節目製作必須要在電視頻道播出,單方面規範了影視製作者的義務,但在政策上卻不同時保障接受輔導金的節目一定有頻道播出,這導致了電視頻道業者對於接受輔導金的優秀作品進行箝制,為求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砍價,這個例子正凸顯了國內文化產業輔導政策的不健全,她勉勵政策的施行應該更加全面和完整,也應該多聆聽創作者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