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國際興起「解放乳頭」運動(Free the Nipples),運動的火苗從冰島開始點燃,透過推特網友響應直到媒體跨國報導的推波助瀾,今年四月延燒到了台灣,也一度在臉書上發熱,雖在受到媒體熱烈報導之後變了型、走了調,但也成功引發社會大眾對於女體與女權的討論(註一)。
至此,「解放乳頭運動」引來兩極化的爭議,倡導女權者頌揚女體解放、女性對身體之自主權;反對者,則認為現在已是性別平等的社會,但對於裸露,仍須視乎社會風俗與民情,而在台灣,裸露可能是藝術,但也有可能「違反善良風俗」,不但可能觸犯法令也挑戰人民接受的極限。
但探討女性是否應藉由掌控身體的裸露權以彰顯女權之前,我們也許要先問:女性的身體究竟如何被定義?為何女體總與「性感」、「性」劃上等號?究竟如何呈現女性的身體才是適當的、可被接受的?
媒體美體真有趣?
女體長久以來在電視、電影、廣告與新聞媒體中,很容易就成了一個物件、一種奇觀,也因此常見一則媒體訊息是否「物化女性」的討論。女體的特定部位及特殊的呈現方式,總容易和「性感」沾上邊,並以「性感」作為吸睛的工具,以進一步達到媒體訊息的目標。
前加拿大媒體行動中心(Canada’s Media Action Media)總裁葛雷登(Shari Graydon)於2001年表示廣告為了吸引觀眾的目光而將女體性感地呈現,商品的設計也經常使人聯想到女性的身體或性徵。媒體運動者基爾包(Jean Kilbourne)也說,女體經常被拆解為大腿、乳房、小腿等部位,強化女性可以是物件而非完整個體的訊息。
即使在今日呈現女性的性徵已非禁忌,卻不必然意味著媒體中的女體已獲得解放。Elle雜誌編輯亞伯拉罕(Laurie Abraham)於2002年提出警告,她認為目前女性雜誌最大的問題在於「撒了一個關於『兩性』的謊」,這些謊言持續傳遞著女性是為了男性的愉悅而存在。
克拉薩斯在2001年(Nicole Krassas)也從柯夢波丹(Cosmopolitan)和花花公子(Cosmopolitan)雜誌中發現,無論女性或男性的雜誌,女性只有一種呈現方式「女性的首要任務便是讓自己變得更具吸引力和性感,以滿足男性」(註二)。
如此的現象甚至成為主流文化品味,台灣、中國也隨處可見,尤其在亟欲於眨眼間攫獲觀眾目光的廣告裡。2012年的研究發現提神飲料與網路電玩的廣告中,幾乎都以年輕女性作為介紹商品或連結商品的主要角色,經常穿著清涼、露出大半的身體,並且姿態撩人、動作性感;而商品在廣告中則大多被女性的身體或肢體動作包裹(註三)。
在資本主義抬頭、經濟崛起的中國也相同。團購App以及旅遊訂票網的海報上,不約而同地以女性下半身和被拉到膝蓋以下的內褲作為主視覺,配上「找工作=找女人,幹你最想幹的」,以及「不能再低了,睡我給你打五折」的廣告文案(註四)。
在這些廣告中,女性是男性附屬及可慾的對象,女體甚至成為一種被觀賞、凝視、掌握和佔有的目標,並且活色生香充滿性暗示。而這些廣告中對女體的刻板描繪則造就僵化的審美標準,只有纖細卻曲線不成比例的身材受到頌揚;「乳房」則成為性慾望投射的對象,其價值取決於尺寸的大小、裸露的多寡。
當充斥在生活環境中無所不見的廣告及其他電視、電影等媒體資訊鋪天蓋地的傳遞如此單一而一致的訊息,也難怪裸露的女體、乳房容易被貼上色情的標籤;相較於男體,女性則需要格外艱辛地挺身而出為自己爭取身體的自主權。除此之外,女性亦無不費盡心思地讓自己變成廣告中那纖細而身型曲線不成比例的性感女郎,為此惶惶不可終日;減肥瘦身、性感產業則因此大發利市,光是瘦身產品一年就為美國帶來60億美元,即使有高達8成的使用者仍舊復胖(註五)。
媒介化的女體多有美麗的哀愁
對於女體與女性的刻板描繪,滲透在所有的媒體訊息中,正深深影響年輕人對自己的認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因為媒體訊息對年輕人而言,就像同儕的意見一般具有重要價值,媒體更是年輕人瞭解性、建構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而當媒體訊息在「女性為滿足男人而存在」的基礎上,搭配對纖瘦女性的過度重視,一再強化「瘦=性感=受男性歡迎,還能有完美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理想的工作」的主旋律,視媒體為師、在媒體訊息中尋找典範的年輕男女,可能因此而譜出飲食失調、自信心低落、人際關係障礙甚至傷害自己等令人擔憂的青春變奏曲。
女孩在接觸流行文本之前就可能接觸到關於女性的刻板印象,一個三歲的女孩,很可能就偏好以纖細女子為主角的遊戲,七歲女孩也已經能指出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的地方。若沒有適當的引導,這樣的態度只會隨著年紀增強,使得在9至12歲的女孩中,將近一半都希望自己能再瘦一些並且知道節食或正嘗試著節食(註六)。
經常暴露於年輕而纖瘦的女性形象的媒體訊息,卻容易讓年輕女性產生憂鬱、自信心降低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2008年一份全美調查發現對自己缺乏自信的女孩有25%曾蓄意傷害自己,相較之下,對自己較有自信的女孩,僅有4%曾這麼做;飲食失調問題的比例皆然。另一方面,對理想身型的刻板印象也可能引發霸凌,身型不符合主流文化的青年,極易成為霸凌對象(註七)。
2009年的調查中發現一半的16-21歲女性表示希望能透過整型改善自己的身型,同年另一份研究也發現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的女孩(無論是否真的體重過重),有自殺的高度風險(註八)。
媒體運動者基爾包(Jean Kilbourne)認為媒體中這些纖瘦而痛苦的女性隨處可見,「正常」的女子形象卻付之闕如,使得女孩內化了這樣的刻板印象,並用以批判自己。所幸,經實驗證明,經過媒體素養教育的引導,確實能有效改善女孩們的認知。2010年研究發現,當看完了一支媒體如何操弄女性形象的影片【進化】(Evolution,由家用品牌多芬製作)(註九),過瘦的女性圖像對女孩自信與身體滿意度之負面影響明顯降低(註十)。而由美國國家飲食失調協會進行的媒體教育計畫則發現媒體素養教育能幫助高中女生提升對自我的接受度,並且在觀看媒體中的關於女體的訊息時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權。而其他邀請同儕參與的工作坊,也發現能有效扭轉媒體訊息中不實際的身體形象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的影響(註十一)。
註一、「解放乳頭運動」源由可參見〈刊登台灣「解放乳頭運動」響應照,《風傳媒》遭封鎖網址〉http://www.storm.mg/lifestyle/46200
註二、摘自“Sex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Media” http://mediasmarts.ca/digital-media-literacy/media-issues/gender-representation/women-girls/sex-relationships-media
註三、摘自〈性別權力的跨界再現:電視廣告中女體的美麗與哀愁〉,王承平,收錄於《文化研究雙月報》第128期,2012年5月30日。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28&JC_ID=582
註四、〈陸官方海報 被批「清朝來的」〉,聯合晚報,記者馮子純,2015年4月26日。http://udn.com/news/story/7546/863177
註五、2011年之美國減重與節食市場調查報告,摘自“Body Image: Introduction”。
註六、提格曼於2006年進行的研究,摘自“Body Image: Introduction”。
註七、摘自“Body Image: Introduction” http://mediasmarts.ca/body-image/body-image-introduction。
註八、摘自“Body Image: Introduction”
註九、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hCn0jf46U
註十、2010年進行之研究,摘自“Media Education and Body Image" http://mediasmarts.ca/body-image/media-education-and-body-image
註十一、摘自“Media Education and Bod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