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新聞部副理、國際新聞中心主任楊樺認為,組織對記者的影響很大,很多人會批評媒體是因為不瞭解媒體的產製過程和常規運作的邏輯。楊樺表示,他不太會去批評媒體,重要的是回歸專業,關注新聞內容品質,他認為記者節的意義即在於讓記者去思考本身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性、投入情形和未來發展。
以專業態度製作專題 電視台獲獎意義重大
「拿到曾虛白公共服務報導獎,對電視台的意義重大!」
今年TVBS國際中心拿到兩個獎項,八月初以「文創不一樣」專題獲得「201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八月中再以「人道與正義—前進中東烽火線」專題獲得「曾虛白公共服務報導獎」。楊樺表示,曾虛白獎對他們的意義最大,因為該獎項以往幾乎都是頒給平面媒體,加上他們是唯一以國際新聞入圍的單位,不清楚評審對於國際新聞的看法,「本來以為是去陪榜的,沒想到真的獲獎,這對我們團隊是很大的肯定。」
TVBS國際中心團隊花了一年時間規劃「人道與正義—前進中東烽火線」系列報導,蒐集過去很多公民記者關注的面向,包括教育、性別、宗教、兒童、醫療、氣候變遷、外來就業等,整理納入專題裡,盡可能提供較全面的觀察角度。
「電視不會做不出好的作品,」楊樺強調,電視媒體有它的特性,最重要的是要透過畫面和觀眾產生連結。由於台灣人對此議題可能會覺得太遙遠,另外有一位資深記者負責訪問台灣學者,從國際情勢、介紹ISIS、敘利亞的內政外交等,用三分鐘深入且扼要的說明中東問題及難民產生的原因,再搭配一些簡單的動畫,讓閱聽眾容易觀看、容易理解。
「我不接受國際新聞沒有人看的批評」,楊樺說,報導國際新聞的節目「十點不一樣」,初期的收視率只有0.2、0.3,但現在可以到1,他表示,現在的觀眾已經不一樣,觀眾是願意看國際新聞的。
新聞戰略:收視率 > 品質 > 影響力
楊樺直言,商業電視台最重要的就是收視率。很多人會批評收視率有許多問題,但對他而言,收視率只是一個評判標準,廣告主需要一份數據可以知道投下的錢能否有實質成果,他認為,廣告主都同意用AC Nielson的時候,收視率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我們是很專業的要把國際新聞做好」,新聞品質需要靠專業執行,楊樺說,收視率和品質好的時候,影響力自然產生,而影響力是正循環,能帶動收視率,讓他們繼續做出更好的新聞內容。
「現場」是新聞最重要的本質
楊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意識形態、不同觀點的看法,沒有走進新聞現場,就可能以既有思維判斷事件,他認為現場是新聞最重要的本質,所以他鼓勵記者一定要到前線。
前線不一定是指戰爭,楊樺表示,譬如科技前線,記者會到世界各地採訪科技展、電子展;文創前線,會去東京、新加坡、柏林等地;未知的前線,譬如古巴系列、北韓等;此外還有政治前線、環境前線、經濟前線、東南亞前線……。
「我們部門也不過才十幾個人,剛才那些專題我們都做到了。」楊樺說,這些國際議題,別家媒體幾乎都是用編譯,但他們的團隊包括採訪、專題、攝影等,全都親赴現場完成新聞內容。
自我定位:製作人、策展人、經紀人
楊樺有豐富的國際新聞資歷,他表示,他要把經驗變成可以執行,讓他的團隊成為組織內的新創單位,譬如創出一個科學節目或其他專題。
楊樺把國際新聞中心視為一個新創學習組織,把自己定位成製作人、策展人、經紀人。他進一步說明,製作人負責產製層面,包括讓單位有流暢的常規運作模式;策展人,譬如設計「人道與正義—前進中東烽火線」專題,要派誰去採訪,資源怎麼調配運用等;經紀人的角色是讓他的記者盡量在沒有憂慮的情況下發揮自己,「我不敢說是塑造明星,但要讓他們是新聞界的菁英。」
同時在進行許多國際專題的楊樺說,「世界真的太大了,我們還是會繼續做出有品質的新聞內容,讓台灣知道新聞工作者真的很拚,是用新聞專業在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