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情本人提供)
讀胡慕情的文章,筆鋒銳利、筆觸豐沛細膩,原本以為她講話很有氣勢,實則不然;一個晴朗的周五午後,和她約在古亭附近的反核咖啡店,就從如何踏上記者這條路聊起。
「我想要聽故事」
胡慕情喜歡聽故事和寫作,她認為,故事是一種療癒的過程,而記者就是個合法、正大光明採取故事的職業,讓她在國中就萌生當記者的志向。然而在進入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之後,才發現自己恐怕不適合,因為胡慕情的個性太有稜有角,而記者則需要更圓滑、八面玲瓏一點。
另一方面,台灣的傳播環境已開始走下坡,所以胡慕情畢業時,並沒有馬上當記者,而是先去當了電視企劃執行製作,拍藝文節目,做了三個月後才去應徵立報記者。
她回憶,因大學主修的口傳是傳播領域的分支,並不是正統新聞教育出身,胡慕情一開始在立報也找不到寫新聞的調性,第一天上班寫的稿子,被編輯罵寫得像論文。
傳播效果最大化
當然,胡慕情也寫過純淨新聞,但在立報的傳播效果很差,幾乎沒什麼讀者,而身為記者,自然想讓自己的報導有影響力,嘗試摸索如何能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
胡慕情說,也正是因為立報規模小,所以目的在於「平衡其他媒體沒有的視角」她認為真正超然的客觀真實不存在,價值和事實是透過彼此主觀的爭辯、鬥爭,來找到暫時的答案。
於是2006年起她透過網路,在部落格轉載報導,她認為新媒體時代,讀者和作者的關係越來越斷裂與薄弱,導致人們漸漸不願意相信記者,新聞報導的影響力日益衰退。為了達到目的、說服讀者、建立記者與讀者間的信任關係,她選擇將自己「擺得很前面」,在報導中融入自己的視角與當事人的故事。
從最早的教育線、樂生療養院,到現在的環境議題,可以發現數年來胡慕情的報導敘事風格有很大的轉變。公視環境線記者林靜梅看過胡慕情關於樂生的報導後,曾直呼「你瘋了嗎?你難道不怕被告嗎?」如今她也漸漸讓記者胡慕情隱身在後,讓事件和受訪者的情感顯現,讓他們自己說話、談自己的故事。
至於為何決定主跑環境議題?胡慕情說其實她並沒有主動選擇,「事件來了就跟」。2005年從樂生開始,同年有台朔大煉鋼廠闖關,接下來就是2008年國光石化、台中科學園區搶水事件,而這並非單一突發事件,這一連串的脈絡,背後是長期以來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土地政策所造成的悲歌。
田野不等人
2011年灣寶居民終於打贏抗爭,不過其他地方的土地徵收仍持續進行中,於是各地的社區自救會都找上灣寶,想來「取經」勝利秘訣,但此舉頗具侵入性,影響了灣寶居民的生活日常。
起初灣寶居民期望寫本教戰手冊,整理報導和學者、社會資源論述,但這走向,需要的是編輯、不是紀錄者;而胡慕情清楚的知道「沒有一個社區的抗爭經驗是能被完全複製的」。
胡慕情坦言:「灣寶是我這十年記者生涯中讓我很驚豔的社區,我從來就沒看過這麼團結的社區」如果這本書有個問題意識,那便是「為何灣寶的凝聚力這麼強,有別於其他社區?」
但胡慕情當時還有數個案子,以及公視記者全職,無法全然投入,直到書中的主角之一張木村過世,她才驚覺到田野不等人,毅然決然辭去公視記者,多次回到灣寶紀錄抗爭者。
跟灣寶居民聊了之後才發現,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歷史,可以呈現台灣當代歷史、經濟與土地發展,並藉此方式將農民人生經歷與台灣產業變遷史結合。
胡慕情透露,這本書歷經10次改版,光是開頭就費勁一番工夫,主要嘗試修改敘事腔調和查閱各種論文與資料,並期望透過小說體,降低閱讀門檻,才能提高傳播效果。
《黏土》共有三條敘事線,第一條線是大量史料與數據的歷史陳述,第二條是灣寶抗爭者的故事,第三條則是2009年後因報導開始踏入灣寶的記者胡慕情現身。
「我不是去了現場,拿到我想要的就走人」
胡慕情說,書中的故事都是靠多次的訪調得來,內容經過當事人同意及審稿才定稿,她認為自己並不適合當記者的另一個原因,便是無法接受記者抱持著和受訪者「要東西」的心態,要和受訪者建立關係和信任,就必須多次重回現場,而非一次性的採訪;但在過程中,又必須適度保持距離,多次進入和抽離田野現場。
「報導本來就是個介入的過程,它的目的當然是要改變社會,社會運動也是,但是使用的工具不同」
胡慕情很清楚報導者與運動組織者的身分區別,儘管她跟運動者間有交情,但她至今仍堅持不參與組織討論,而是選擇將報導事實放在運動組織的論述策略前面。
胡慕情在訪談過程中提及,國光石化的居民曾對她說「他們活不下去」,文字呈現僅這「六個字」;但記者就應該實際透過五官,走田野,去實際體驗那其中的感覺,感受那環境與當地的互動,她再試圖運用文字讓讀者信任作者。
胡慕情相信「新聞的存在就是和人溝通」,我相信胡慕情已建立了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連結。
——————————–
《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作者胡慕情。衛城出版。
簡介:
本書也是突破臺灣在地書寫,打破文學與非文學的一本作品。作者胡慕情以灣寶的田野為核心,清楚記錄灣寶十六年間抗爭的過程,也以生動的文學筆觸刻劃灣寶里民的悲歡命運,甚至展開他們的家族史,從清朝開墾一路追溯百年來農業與農民的困境,以農業的角度檢視臺灣的經濟產業、地方政治與土地政策發展問題,將是一部企圖以農業重寫臺灣史的重要著作,也是對十年來諸多土地徵收抗爭事件,最深沉的一次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