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吳淑鈴拍攝)
「先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再慢慢把人吸引過來。」房慧真用沉穩的語調說,未來如何擴展《報導者》的影響力,他們現在能做的只是把報導做好。
10月15日「新媒體與新政治」座談會於AT Cafe舉辦,由新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團隊成員張鐵志、房慧真,各自分享許多對於媒體與政治的觀察。
歷經時代變動 不斷實踐新媒體新政治的理念
就讀政治系所的張鐵志說,他和媒體最早的接觸起於1995年,當時他大學剛畢業,便受邀至《新新聞》寫專欄。他說,台灣在1987年解嚴、1988年開放報禁,並在1993年先後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臺灣媒體業也開始走向蓬勃發展。
張鐵志回憶,當時台灣的社會氛圍面臨很大的改變,逐漸民主化,媒體也變多了。對他而言,在《新新聞》寫專欄,跟著時代的脈動一起經歷「後解嚴世代青年文化」的成形,是一種新媒體新政治的實踐。
他說,自己在《新新聞》的專欄之外,也開始寫政治評論投稿到中國時報、自立早報等,因為學的是政治學,他認為應該要把學術知識公共化,希望能透過媒體實踐公共領域的可能性。
時序來到2015年,二十年後的張鐵志參與了《報導者》的創辦,在媒體科技和新聞呈現方式不斷變化之際,他表示,在這重要的時刻,讓他重新思考:如何在新媒體上呈現新政治。
還原角色 呈現人物報導的圓形面貌
(圖最右為房慧真/吳淑鈴拍攝)
房慧真今(2015)年離開工作四年多的《壹週刊》,不久便加入《報導者》的團隊。房慧真在《壹週刊》負責人物專訪,沒有特定的採訪路線,和政治有關的工作,通常是專訪政治人物。她表示,人物專訪時,她希望能看到較全面的圓形人物,而不是只有扁平的樣貌。
她說,媒體報導政治人物時,通常只有幾種固定的想像方式,例如把他們視為權謀和心機的同義詞,是比較扁平的思維。她表示,她看一個人的視角會不斷的抽換,因為任何人一開始都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政治人物,這個人是全方面的,不是只有政治的單面角色。
在《壹週刊》進行人物報導時,房慧真說,他們必須跟訪人物三次以上,同時做大量的側訪。她說,通常一個人物至少要做五人以上的側訪,除了受訪者的朋友,也訪問他的敵人,側訪者的角度要是多層面的。
她表示,《壹週刊》的規定和要求,讓他們處在一個非常嚴酷高壓的環境,但對於房慧真而言,這四年來的工作都能處理得宜。不過她卻在今年選擇離開《壹週刊》,她說,主要的原因是她不想寫即時新聞,雖然雜誌一個禮拜出刊一次,但為了因應媒體轉型,主管開始要求他們每人每天要生產一些即時新聞,例如抄寫政治人物的臉書動態等。
同樣是因應新媒體的發展,有些主流媒體將重點放在即時新聞,但轉到《報導者》,她卻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結合美學元素 說個好故事
今年九月一日,網路新媒體《報導者》宣佈成立。這個由前《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前香港雜誌《號外》總編輯張鐵志,共同創辦的新媒體,未來將以深度調查報導為主,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
房慧真說,目前報導者有很多年輕人加入。她表示,團隊成員有些是研究所就學中或剛畢業,還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但許多人在資訊圖表、新科技方面都具備豐富的經驗和作品。她認為,年輕世代具備的豐沛能量,是新媒體呈現的重要意義。
張鐵志表示,他們希望《報導者》的每一步都帶有新意和實驗性。在組織架構上,採取非營利模式、成立基金會;歡迎各界人士捐錢,但捐錢不能干預《報導者》任何報導方向和內容。
報導方面,張鐵志說,除了台灣島內的深度報導議題,團隊也會將觸角延伸至國際和中港議題,再來是文化內容。他認為文化是傳統媒體比較不關注的領域,團隊未來也會深耕這個區塊。
張鐵志強調,《報導者》是用基本把故事說好的態度,透過新媒體的形式呈現,希望能展現有強度的視覺風格。他說,「我們做的是好報導,希望同時好看、有設計感,但雖然注入美學元素,重點還是故事內容。」、「未來團隊會致力於將兩者結合,重視美感同時更強調做出好的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