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豪 | 上下游市集共同創辦人

廖凱弘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郭華仁教授與農友鄭興陸共編種籽寶典,詳盡保留種子的知識。(圖片來源:汪文豪)

 

新聞報導

 

名列英國環境署公布的百大環保英雄名單的德裔英國經濟學者舒馬克(E. F. Schumacher)在《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一書中曾提到:「物質資源中,最偉大的毫無疑義是土地。研究一個社會怎麼使用土地,就能對它的未來有個相當可靠的推斷。」

 

2002年臺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開放農產品進口,為了不使生產過剩,價格崩跌,政府透過休耕獎勵來減產。結果10年來,臺灣有4.6萬公頃的耕地,相當於約1770座占地26公頃的大安森林公園,從地球上消失。其中有相當於15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約相當1,121公頃,拿去蓋住宅與農舍。

 

錯誤的農地政策,直接衝擊臺灣糧食安全。雖然2012年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決議,要將目前僅33%的糧食自給率,預計至2020年提高到40%。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同時提出警告:「臺灣農地政策若不及時回頭,未來在糧食安全上,恐怕不足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

 

彭作奎批評,大批農地「被挪作興建農舍、違規工廠、夜市、球場等其他用途,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此外彭作奎也觀察到,新興農舍往往建在優良農田間,導致灌排系統受影響,家用污水一旦排進灌排系統、流入田間,勢必影響糧食生產安全與衛生,嚴重時甚至會危害生態。

 

開放農地種房子,不只代表好水良田被污染,更使農地破碎化,阻礙農業大面積生產的可行性。農地破碎化,意味著每個農戶生產的規模太小,生產成本無法降低,農業收入無法養活一家子,久而久之,年輕人不願投入農業,導致農村人口加速老化。年輕人不願留在農村,是因為農村沒有發展。

 

由於離開農村的人口大多是年輕人,使農村人口老化,老農找不到接班人,再加上耕地面積太小,農民無法只靠耕種維生,「最後,臺灣將無人務農。這是臺灣農業發展的惡性循環,」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指出。

 

農田減少,農業生產力下降,但登記為農民的人數反而增加,結果多為都市人為了去買地蓋別墅,一嚮田園夢。

 

當今臺灣農村的圍牆或電線杆上,四處張貼著農夫兜售農地妄想一夕致富的仲介廣告。而農地上到處可見社會權貴及退休公教人員蓋「豪華農舍」,像劃分殖民地,一塊塊地割據農業生產環境的完整性。

 

房子與稻子爭地,成為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危機下,臺灣得面對的洶湧暗潮。而臺灣的農地愈來愈破碎,肇因2000年一大錯誤農地政策,就是目前農業發展條例中,允許耕地每0.25公頃就可以蓋農舍的規定。

 

「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蓋農舍,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彭作奎大大嘆了口氣說。十年來,農地被違規用來興建工廠、住宅或移作其他非農業用途的情況相當嚴重。

 

彭作奎更質疑:「這些住在豪華農宅內的退休公教人員與富商,取得農民資格後,並未從事生產,反而享有便宜的農保,甚至休耕補助。而且因坐擁農地,不必繳交地價稅,這有公平正義可言嗎?」。

 

「錯誤的農地政策,政府必須痛定思痛彌補回來,否則臺灣將無法面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保育的挑戰,」彭作奎大聲疾呼。他同意農地開放自由買賣,卻堅持反對非農民購買農地蓋農舍。他認為,農地變建地,不但地價將崩盤,農地也將從生產工具變成有錢人的消費商品。

 

「沒有農地就沒有農業,但沒有農民,還是會有新的農業經營者。」彭作奎認為,當務之急,除引進資金、人才與技術之外,農地政策也須恢復至當初新購農地不得興建農宅辦法,使全台農地面積回復60萬公頃的安全底線,維持一定糧食自給量。

 

他舉中國為例,為維持13億人口糧食供給,須有18.2億畝耕地。在城鎮化過程中,學習歐洲農業化政策,將人民公社蓋的土樓,改成集中住宅,讓出農地,「這才是完整鄉村發展,農民可住在現代化住宅,同時能維護優良農田。」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既有研究指出,造成農地破碎化的原因,多半與都市擴張、交通建設發展,以及區域規劃的政策方向密切相關,美國芝加哥於 1975~1990 年間受都市擴張之影響,城市邊緣的農田以極快的速度被低密度住宅所取代。

 

回顧過去,臺灣也因經濟轉型,朝向重工商業輕農業的國家發展,這促使農地價格相對便宜,而許多農地被變更為非農用地,例如水利用地、交通用地,或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如工業區),明顯影響。經統計2007~2012年間,農牧用地變更為農牧用地的面積,總計高達6,060公頃。

 
除此之外,近十餘年來,臺灣農用土地破碎化,另一原因是休耕農地面積逐漸擴大。根據農委會2012年的資料顯示,臺灣總耕地面積約有80.8萬公頃,然而休耕面積佔耕地總面積之比重越來越高。1997年休耕土地約6.3萬公頃,至2000年提升至12.9萬公頃;根據監察院102年專案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我國休耕土地面積,已擴大至 22萬公頃。

 

休耕之外,許多農地更變成了非農地。農委會於2012年完成全國農地資源總盤點,報告中發現,臺灣消失的農地中,除了部分作為農業設施外,確實有不少農地已經變成建地,蓋非農用之農舍,甚至科學園區、各種建設開發案,形成惡化搶奪農地的現象。

 

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農地不用在農作,而變成各種都市建設、豪華建物,確實形成農地破碎化的後果。目前宜蘭、花蓮、新竹、南投、高雄等地區,同時出現了價格飆漲的豪華農舍。臺灣農村陣線批評,許多位於交通要道的特地農業區,更出現大規模農舍與建商蓋的集村農舍,讓農民根本無力取得農地,如何能夠滿足國家提升糧食自給率的目標?

 

著眼於前述問題,內政部與農委會根據農業發展條例,在2013年7月公告「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新規定雖規範了特定農業區禁建集村農舍,但仍然可以蓋個別農舍。但從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學者批評,政府始終未針對農舍濫建問題進行有效的修法,這是任憑農舍不斷地種植在農田上,也是放任農地破碎化。如果政府持持不提出相應政策,那麼不僅農地逐漸破碎化,國人的糧食安全也將日漸脆弱。(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王俊豪|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系

審校: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延伸學習:

李素馨、林敬妤(民102),農村地景破碎化與保育:以宜蘭三星鄉農地變遷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2),42-49。

臺灣耕地面積 : 休耕農地占二成

http://www.findcpa.com.tw/blog/117

落實農地農用、農舍農用—檢討農發條例第18條修正農舍興建辦法

http://www.taiwanruralfront.org/node/266

豪宅農舍散布 學者憂農地破碎化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94652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