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於11月18日信義誠品店舉行,淬鍊新聞專業、迎向公民社會,在專業的評審團隊選出2015年「卓越」的新聞工作者,頒發社會公器獎、平面類、廣播類、電視類等四大獎項。
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分別由蘋果日報「八仙粉塵爆炸,無法洗滌的傷痛」、聯合報「驚爆高雄」、聯合晚報「終結農舍亂象」、環境報導新聞網「大旱望雨尋找幸福的水台灣」、天下雜誌「一帶一路,全面解讀」、聯合報「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商業周刊「政府荒謬KPI全揭露」以上優秀作品獲獎。
平面類獎項:意外、環境問題、政府管理議題突出
蘋果日報記者何柏均作品「八仙粉塵爆炸 無法洗滌的傷痛」獲獎,內容以事件當晚,一名男孩在戶外沖洗區淋水降溫減輕疼痛的靜默畫面,控訴此奪去無數生命的慘劇,傷者和家屬的傷痛要如何洗滌,獲選新聞攝影獎(單張)。
聯合報記者劉學聖作品「驚爆高雄」,以氣爆的第一時間,冒著生命危險即時掌握現場重點畫面,獲獎新聞攝影獎(系列)。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程平、蕭照平、游智文、蔡佩芳作品「終結農舍亂象,遏止炒作大修法」,本報導揭露台灣假農舍亂象,並對於修法過程加以監督報導,為守護公共利益具有貢獻,獲選即時新聞獎。
環境報導新聞網記者朱淑娟作品「大旱望雨,尋找幸福的水台灣」,以今年台灣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枯旱,由多個面向深入探討,說明了實際問題和解決方式的落差,極具用心,獲選專題新聞獎。
天下雜誌記者蕭富元、陳竫詒、李明軒、辜樹仁作品「一帶一路,全面解讀」,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計畫,走訪四國九城,對台灣媒體之國際新聞報導資源投入起帶動與鼓勵作用,獲選國際新聞報導獎。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作品「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透過簡短的評論,著重社會文化議題的討論,引導讀者從生活中思考社會問題,提供讀者另類思考,獲選新聞評論獎
商業周刊記者夏嘉翎作品「政府荒謬KPI全揭露」,逐一檢視十大部會仿企業所列319項績效考核指標KPI,清晰呈現調查報導應有的嚴謹、確實、細膩功夫和完整視野,獲選調查報導獎。
電視類獎項:反應過去一年的天災人禍
卓越新聞獎電視類作品,由聯意製作「港都的傷痛-高雄氣爆實錄」、公共電視「煙燻的健康系列報導」、聯意製作「以色列-藍金傳奇」、中天電視台「中天調查報告-不能吃的秘密」、聯意製作「十點不一樣」以上優秀作品獲獎。
聯意製作記者周詩淵、何正鳳、杜蘊潔、何宜信、李讚盛、武紹隆、徐克承、蘇泰盈、趙立、方志成作品「港都的傷痛-高雄氣爆實錄」,以就事論事、彰顯台灣人情味與正面價值,且採用空拍機提供現場3D視角、快速製作CG與時間軸畫面,展現優越的企劃與團隊能力,獲選即時新聞獎。
公共電視記者于立平、呂培苓、林燕如、柯金源、陳添寶、陳慶鐘、葉鎮中、陳忠峰、張光宗作品「煙燻的健康系列報導」,透過客觀、多元、深入的第一手採訪報導,使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凸顯空汙問題的癥結,喚起台灣人的覺醒與解決問的企圖,獲選專題新聞獎。
聯意製作(TVBS)記者羅士朋、李洛梅作品「以色列-藍金傳奇」,透過記者親身採訪以色列,對比台灣當前面臨水資源的困境與紓解,提出有效、可行的參考對策,企劃製作邏輯清晰、報導深入有趣,獲選國際新聞報導獎。
中天電視台記者彭心一、詹慶齡、陳文政、崔企川、蕭至光、曾玉玲、李家欣、鐘雅馨、陸耀東、周聰裕作品「中天調查報告-不能吃的秘密」,追蹤台北和台中的收油小蜜蜂,揭露台灣廢油流向不明、食品認證制度模糊、餿水油現實,層次分明,足以凸顯台灣食品安全的嚴重性,獲選調查報導獎。
聯意製作(TVBS)代表人王結玲作品「十點不一樣」,堅持報導國際新聞、帶領新聞議題,猶如迷你型的60分鐘新聞雜誌,對於國際新聞視野的關注,鮮少使用網路翻拍畫面,回歸觀眾第一手採訪到島的新聞素養本質,獲選每日新聞節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