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卓越新聞獎於18日舉行頒獎典禮,首先頒發年度大獎-社會公器獎,本獎項頒給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同時頒發平面、廣播與電視三大類,共14項獎項。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黃榮村在頒獎典禮致詞,特別提到,「記者就像群眾的政治家,應該具有深刻的知識性,敏銳的判斷力,當面對權勢的脅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卓越新聞獎作為新聞的專業標竿,就是為了要鼓勵記者秉持專業精神,也具備群眾政治家的勇氣與睿智。
第14屆評審團主席林淇瀁教授表示,他看見新的世紀、新的傳播與新的發展,傳播界就好比近日的天氣般「秋高氣爽」。而卓新獎見證了14年來台灣新聞媒體對社會的貢獻,也肯定媒體人追求新聞品質的卓越表現。透過媒體人的筆、鏡頭與觀點,將國內外的矚目新聞事件,呈現在觀眾眼前。
林淇漾認為,今年的報導與評論寬廣又深厚,展現「五多」趨勢:多元、多樣、多重、多面、多向。即便新聞媒體仍遭遇比過去更嚴峻的挑戰,但媒體人仍要保有新聞專業與價值的堅持,以及以公眾利益為宗的心,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我們的島》勇奪社會公器獎
第十四屆卓越新聞獎年度大獎-社會公器獎,頒發給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自1998年開播以來,《我們的島》從批判、監督環境議題到鼓勵公民參與,呈現台灣社會脈絡的縮影。每個河流、土地、天空與在地人民的故事,都是改變社會、喚起大眾意識的力量。
評審委員鄭瑞城表示,今年共有24件作品入選,共經過兩階段的篩選,每位評審花了近6周時間仔細評閱所有入圍作品的書面資料後,再進入開會討論,鄭瑞城表示,「在困難的選擇下,我們決定頒給《我們的島》」。
鄭瑞城強調,《我們的島》之所以獲獎,在於過去17年來,這個節目針對台灣這塊土地上,與土地環境相關的議題,以客觀、多元完整的專業角度,完整報導問題的來龍去脈與解決方法,《我們的島》相當符合卓新獎對社會公器獎的定義。
《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領獎時感謝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有努力的朋友們,也謝謝卓新獎,讓環境議題可以再次被社會看見。她表示,我們的島走過的17年歲月,也見證台灣環境變遷的歷程,「我們在1998年開播,同年台塑石化開始運轉,在社會人定勝天的思維下,很少媒體注意到我們失去了什麼,在我們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告別了美麗的天地。」
《我們的島》製作團隊十幾年來堅守環境正義,目擊環境公害,訴說人與自然的故事,也記錄人民聲音,作為環境議題、農民與社會之間的橋樑。
新聞攝影類:見證意外當下
單張與系列新聞攝影獎分別由「八仙粉塵爆炸,無法洗滌的傷痛」與劉學聖的「驚爆高雄」獲獎
單張新聞攝影獎由蘋果日報「八仙粉塵爆炸,無法洗滌的傷痛」獲獎,八仙塵爆事件震驚全台,照片描述年輕男孩趴在泳圈上淋水降溫,以減輕疼痛,燈光照亮他滿佈的傷口、大攤的血水與無助的眼神,在蓮蓬頭水與撒落的光線下,更顯傷痛。
系列新聞攝影獎則由聯合報、聯合晚報的「驚爆高雄」獲講,系列中包含爆炸後的搶救狀況,也深刻描繪當地居民與救災人員在災難現場的身影。評審團認為,劉學聖的系列攝影作品在氣爆發生的第一時間,能夠掌握並展現災難現場的驚悚與寫實,也能溫暖的掌握災後處理畫面,相當不易。
廣播類:高雄監獄挾持與水資源問題受矚目
本屆廣播類共兩大獎項,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由「最長的一夜~高雄監獄挾持事件」獲獎,而專題新聞獎則頒給許世峰的「新聞百分百—水荒.反對高耗水產業與民搶水」。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由警察廣播電台高雄分台「最長的一夜~高雄監獄挾持事件」獲獎,此作品由張子榮、傅裕傑、劉靜華等人合力完成,在團隊確認消息來源的安全下,第一時間聯繫警方與調度記者帶回即時資訊。他們領獎時表示,「謝謝第一時間被困在廁所的司機,在危急時刻仍給我們第一手資訊,才有這次的報導。」
頒獎人李蝶菲提到,近年眾聲喧嘩的媒體環境中,廣播相對弱勢,但廣播同仁仍很執著,入圍的作品也都相當傑出。即時新聞更需要廣播新聞部門全員出動,才能有如此完整的即時報導。
此外廣播專題新聞獎頒給正聲廣播公司許世峰「新聞百分百—水荒.反對高耗水產業與民搶水」。他發表得獎感言時,呼籲政府可以重新檢討水資源政策。他表示,「今年初有缺水危機,但每次都是經濟發展優先,民生與農業用水被排擠,希望政府可以針對高耗能產業有更好的方法」。評審認為,許世峰的作品相當成熟老練,製作團隊以生動鮮活的手法勾勒出沿溪而居,卻無水可用的困境以及困境背後的結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