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走出來的。新聞是記者跑出來的,如果不能跑新聞,便不能算是第一線的採訪「記者」!採訪,可說是新聞的源頭(編譯外電報導亦是其中之一),而處理新聞的編輯、採訪主管,是主要「把關」者,言論則是據以引導社會輿論公評;至於業務部門、管理部門及經營者,比較屬於廣義的「新聞工作者」範疇,無法一概而論。
看記者傳奇電影啟迪自我
從青少年起,我就最愛看有關新聞類的電影、電視集,特別是記者傳奇的故事,百看不厭,一甲子以來不知幾,為什麼?因為可以啟迪心智及省思,畢竟新聞記者不是「坐而論道」者,而是身體力行者,須有與時俱進的認知和尋求改進,唯有不斷的報導(不論產生正向或負面影響),追究事實真相,才會產生追求公義、人道、自由、民主的力量,發揮激濁揚清、去蕪存菁功用,成為時代進步的力量。
例如傳統工業帶來的公害,污染環境,經國內外的記者半世紀來不斷報導,不斷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和採取改革行動,產生保護地球運動,就是明顯的例證;而民主和極權的世紀對抗,經國內外的記者不斷報導和鼓吹,帶動全球民主、人權的思潮,各地如美國的種族歧視,從南北對抗的「解放黑奴」戰役,也催生了馬丁路德 金恩博士的民權運動,產生了今天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又如南非亦因曼德拉等人權鬥士努力不懈,建立了一個族群和融的民主國家,現緬甸更出現首位女性民權領袖翁山蘇姬,贏得世人尊敬,至於其他如國家茉莉花民權革命等等,不勝枚舉。
最近有部《繁華世紀:第一女記者法拉奇》的影片,描述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Oriana Falla 1929年6月29日-2006年2月15日)的故事,看後令人蕩氣迴腸,亦為記者典型在夙昔,留下深刻印象。
法拉奇擁有人道主義情懷,亦從未學過怎樣跑新聞,但卻跑遍世界最危險的角落。經歷無數烽火連天的戰地,出生入死;她曾深入越戰前線,穿梭於彈雨與地雷,也採訪過無數國際政要,包括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越南總統阮文紹以及中國鄧小平等人,常不按牌理提問,甚或挑釁口吻,對權貴政要往往提出一針見血的犀利質疑,咄咄逼人,成為一種另類的採訪,讓人驚奇!她也曾使縱橫世界政治舞台的外交家季辛吉難堪,還令利比亞領袖格達菲憤怒失言。又如她無視鄧小平的尷尬:「天安門上那個毛澤東像還要掛到什麼時候?」還連環炮似的問:「據說,毛主席經常抱怨你不太聽他的話,不喜歡你,這是否是真的 ? 」「如何避免類似『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錯誤 ? 」「你是否認為資本主義並不都是壞的 ? 」
甚至也敢在伊朗領袖何梅尼面前,大剌剌地脫下頭紗,直呼:「暴君」!痛批該國對女性的箝制。當激進份子恐嚇時,她只是嘲諷:「用自殺炸彈來殺我?天啊,那簡直太浪費了!」1982年,以色列的強權人物、當時的國防部部長薩隆,對法拉奇激進、大膽的提問風格,卻另眼相看。專訪結束後,他對法拉奇說:「您不好對付,極難對付。但是我喜歡這次震憾性的採訪,因為您是一位勇敢、忠誠和能幹的女性記者。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您這樣帶著這麼多資料來訪問我,沒有一個人能像您這樣只為一次採訪而甘冒槍林彈雨。」
法拉奇對新聞工作的敬業精神
其實,法拉奇亦曾在墨西哥被槍擊,身中三槍,還被拖著頭髮扔下樓梯……然從不畏懼,而在72歲高齡撰文痛批巴勒斯坦採用人肉炸彈的行徑時,激進份子揚言要對她進行恐怖攻擊,她聽了只是笑笑而已。
法拉奇對新聞工作的敬業精神,始終如一,常能以歷史角度,審視各類重大新聞事件,並表現一種與眾不同的犀利風格,像用語就相當率直,然始終充滿熱情和堅定不移的人道、人權信念,勇於冒險犯難採訪,忠於報導事實和真相,令人敬佩。她一生的不婚不生,以紙筆奮鬥到生命終點;新聞,就是她一輩子的愛人。無怪被國際新聞界譽為「直視歷史的偉大報導者」及「歐洲良心」,並曾兩次獲得義大利著名的聖文森特新聞獎(St. Vincent Prize),可說實至名歸!
《繁華世紀:第一女記者法拉奇》電影,由義大利影后維多莉亞卜西尼(Vittoria Puccini)主演,有如重現了她的一生。法拉奇於1929年出生於義大利,在少女時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她選擇拿起槍桿加入游擊隊,進行反法西斯運動;二戰結束,她才17歲,便得到了第一份工作,進入義大利中部的「晨報」,竟是騎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跑新聞,題材泰半是腥羶色或娛樂花邊,連警察都嘲諷她。經過5年的磨鍊,她的天賦終得到義大利的全國性雜誌《歐洲人》的賞識和延攬,於1953年派往美國好萊塢從事文藝報導。從1961年到1963年,法拉奇為《歐洲人》共撰寫了近百篇國際知名人士的訪談錄,包括67篇有關演員、製片人和電影節的文章,8篇上流社會和貴族人物、4篇時裝設計師的人物專訪,以及十多篇對其他名人的訪談,使她在歐洲聲譽鵲起。
60年代中期,法拉奇己走進世界新聞舞台的中心,在各種重大採訪活動中亮相。但她不干如此下去,竟跟報社說:「給我一張環球機票,我就給你全世界的新聞!」於是開展了全球跑新聞的生涯。她主動請纓去戰火中的越南,她在1967年到達西貢,目擊越共恐怖攻擊事件,狙擊手24小時待命,隨時出動襲擊,還目睹抱著死去孩童哀嚎的母親;並深入戰地,了解當地美軍的生活。她發現,其實美軍不如媒體說得那麼英勇,他們很怕死,很想家,也不敢走平坦的小路,因腳底下的地雷會隨時送人上天堂。
法拉奇就這樣戴著頭盔在炮火硝煙之間,猛敲打字機傳送報導文稿,無懼當地美軍的警告,即使身邊的人可能轉瞬就被炸也毫不畏縮,她的唯一信念就是:「這是我的工作,我要盡力而為。」
接著,70年代初,陸續問世的一系列風雲人物專訪,使得法拉奇的新聞事業達到了顛峰。至此,使她完全進入了對國家元首和政界要人的採訪階段,這也是法拉奇記者生涯中最重要的經歷,並成為國際性的知名女記者。
記者不是「溫良恭儉讓」的角色
儘管有人對她的特立獨行評價不一,但「記者就是記者」,不是什麼「溫良恭儉讓」的角色。無論如何,她已在當代新聞史上留下了自己鮮明的印記。於2006年2月15日走完一生。義大利總統納波里塔諾致唁:「義大利失去這位「享有世界聲譽的記者和成就卓著的作家」,表示哀悼。前總統錢比更稱頌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戰鬥和敬業的一生」。堪稱允當。
畢竟記者是個良心的志業,不可能升官發財,也不可能有榮華富貴。但絕非坐而論道的工作,更非早九晚五的上下班,還須有文武一腳踢的能力,和能24小時交卷(截稿時間前報導)的覺悟,屬於高風險、壓力大、工時長的職場,猶須經得起身心煎熬的歷練,才能算是稱職的記者。類此,自然與學者、作家或評論家、公僕、政治人物等角色不同;縱或有相似之處,例如,要像作家一樣能寫、像學者一樣要有研究分析的能力、像公僕一樣重視自律和專業倫理規範、像政治人物一樣有多樣面貌以利新聞取得。然更須那種「轉學多師」的終身學習精神,增廣知識,亦須廣結善緣,以廣見聞,使三教九流均能成為自己的消息來源。(待續)
編按
繁華世紀:第一女記者法拉奇 電影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QbMowd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