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情(公視環境記者)
廖凱弘(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生)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
樂施會總監陳美玲應邀來台演講,暢談她在古巴的有機農業研究(圖片來源:立報)
新聞報導
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陳美玲應浩然基金會「彎腰X稻浪系列論壇」邀請,於2013年10月20日來台演講。曾在古巴從事有機農業研究長達5年的陳美玲強調,未來氣候變遷將導致糧食危機再起,各國必須積極面對。她指出,1993年以前古巴國有土地達全國近80%,糧食危機後,政府大量出租土地給國營合作社,古巴從原本以甘蔗為主的單一作物種植,改為種植多樣化作物,以避免天災帶來全面性傷害。
樂施會於2012年9月針對極端氣候與極端糧價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極端天氣如旱災和水災等,會讓食物價格飆升。報告中也預料,極端氣候將發生在主要的小麥(美國)和稻米(東亞、美國及印度)出口地區。農委會九月也發佈臺灣糧食自給率再度下降的問題,若不積極面對,糧食危機恐將慢慢逼近。
有鑑於美國於2013年發生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樂施會根據發展研究中心 (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IDS)的模擬模式,預測美國將在2030年發生近似的極端旱災,並進一步計算屆時全球糧食價格的波動情況。樂施會指出,至2030年全球對美國出口的小麥及玉米需求量將會上升,但氣候變化亦會增加,屆時全球將更難面對因極端旱災導致的糧食危機。
樂施會政策倡導部總監孫學兵說明,以保守方式推算,若美國2030年在爆發旱災,玉米價格將較平均糧食價格高出1.4倍,小麥價格亦會上升55%,而屆時的平均糧食價格將會是現時的兩倍。
反觀國內狀況,糧食自給率再度下探。根據農委會最新公佈的2012年糧食供需年報顯示,以價格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是68.0%,比2011年下降1.1%;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是32.7%,則降了1.2%。該報告指出,我國開放糧食市場後,國外糧食以低價或貿易配額等優勢進入臺灣,加上國人飲食習慣改變,是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改變最大的影響,是以小麥的成長為主。和十年前相比,臺灣以白米作為主要供應熱量的比重減少了0.7%,麵粉卻增加1.2%。但目前小麥的國內生產量僅有338公噸,遠低於國外進口量的143萬公噸。
農委會表示:「臺灣環境條件不利生產黃豆、小麥、玉米等雜糧,仰賴進口實屬必須。」但與「喜願小麥」契作的苗栗苑里農民吳水池反駁,臺灣在日治時期因政策支持,小麥耕作範圍其實相當廣闊。
2007年能源危機爆發,臺灣麵粉價格一路飆漲,吳水池決定自種小麥,他找到推廣小麥種植的施明煌,號召八位有興趣的農友一起在苑里試種,迄今不斷。不過由於小麥在二期稻作後才播種,熟成時易遭鳥害,土地多次利用也會消耗地利,農民希望農委會可以提供改良的種子,但一直沒有下文。
台中農改場技士沈勳說,1995年後公賣局不再收麥,改良工作已完全停擺,「除非政策有需要,改良場才會動作;簡言之,就是上面要訂政策,我們才會執行研究。」沈勳表示:「臺灣種小麥很有前途,只要重新育種,朝麵粉方面發展、取代進口小麥120公噸其中的30%就很夠看。」儘管國外進口小麥品質較一致,但沈勳認為,在商言商,只要品種適合製粉、能穩定提供,商人必會使用國產小麥。
不過沈勳仍擔憂,「政府還是會考慮貿易問題。我們現在小麥都是跟美國買,不跟它買,會有很大的問題。」他以美國牛肉進口為例,在加入WTO體系之後,許多農業政策都遭受國際壓力而扭曲。氣候變遷與糧價危機節節逼近,正提醒著政府回應農民、專家對臺灣小麥的殷切期盼。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聯合國IPCC已公布第五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的第一部分《物理科學基礎》,確認全球暖化是人為因素造成。此外,聯合國IPCC於明年三月即將公布報告的初稿中亦揭示,全球溫度升高將影響未來數十年全球糧食供應量。縱然北半球某些地區作物將因氣候變遷而受惠,但是以其他地區來說,大部分作物因此而難以培育生長,特別是熱帶地區。科學家預測,如果人類持續大量製造溫室效應氣體 CO2,全球溫度不斷升高,未來每十年將減少2% 的糧食生產量。科學家預估,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7.2億增至9.6億,對糧食的需求,每十年亦將增加14%。因此,發展中國家人民將必須花費更多支出,購買越來越貴的糧食。氣候變遷是糧食價格升高的主要因素,但隨著糧食需求量升高,人類可能會砍伐大量森林來擴增耕地,此舉又會造成更大量的CO2排放,加速氣候變遷的影響。
因應未來氣候變遷導致的糧食短缺問題,美國總統本月 (2013年11月) 簽屬一份行政命令,成立專責機構負責極端氣候的風險管理,宣布各級政府應對氣候變遷之衝擊做好妥善準備,比如當熱浪、暴風、水、旱災等極端氣候發生之後,聯邦政府特別預算將運用於降低所有災後衝擊。
以臺灣來說,農業科學家對此提出兩項因應對策,第一,改變糧食消費結構,避免因消費過多的畜產性食材,而過度依賴國外生產之糧食穀類,如玉米、小麥、黃豆等。第二,加強作物育種及栽培科技,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之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亦即在持續增加糧食產出的同時,盡可能節省水、肥及能源等資源消耗,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增加土地對抗氣候變遷的彈性。就公部門而言,政府應提出氣候變遷的有效整體政策與編列特別預算,以提供小農資金協助其轉換培育制度,並加強推廣氣候智慧型農業此一新育種栽培技術,以彌補氣候變遷風險下,導致的農業轉型之知識與技術缺口。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暨研究所)
新聞來源:記者胡慕情採訪報導
關鍵字:氣候變遷、糧食危機
延伸學習:
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http://ipcc.ch/report/ar5/wg1/
Climate Change Seen Posing Risk to Food Supplies
環境資訊中心:地球的復仇升級? 解讀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1)
http://e-info.org.tw/node/92890
共築方舟:氣候變遷調適入口網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