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情(公視環境記者)

黃紫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生)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

 

 

台北士林發生罕見有感地震,由於震央鄰近核一、二廠而引發不少民眾對安全的疑慮(圖片來源:胡慕情)

 

新聞報導


2014年2月12日凌晨0時31分,台北市發生芮氏規模4.0、震央在士林的有感地震,氣象局表示,這次地震是熔岩冷卻效應出現的應力調整,屬於偶發現象,無須過於緊張。儘管如此,因此次震央鄰近已相當老舊的核一、核二廠,政府又有意強力推動問題百出的核四廠,引發民眾對於核安的強烈疑慮,呼籲政府正視核電廠位處活動斷層的高風險問題。

 

地震後,原能會核能技術處長徐明德表示,地震時核一廠測得廠區地表最大值為水平方向加速度 0.0047G、核二廠測得 廠區地表最大值為水平方向加速度 0.0354G,皆低於安全停機地震加速度值 (Safety Shutdown Earthquake,核一廠 0.3G、核二廠 0.4G)。雖核二廠因震度稍大觸動電廠地震儀動作,但在巡視廠房後,核二廠通報 核安監管中心確認設備系統一切正常。

 

不過,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北台灣近日經常發生地震,加上大屯山火山群發生規模4.0地震較不尋常,有必要進一步評估此次地震與山腳斷層的關聯性。

 

陳宏宇的擔憂,恰巧與日前反核團體邀請日本國會議員來台,舉辦「地震與核安」研討會的探討內容相互呼應。會中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文山表示,核一、核二兩座電廠,分別距離山腳斷層5公里與7公里,雖然原能會與台電不斷強調,斷層並非位於電廠正下方,「但兩座電廠都位於『孕震帶』內,且孕震帶直接通過核二廠下方!」

 

陳文山以集集大地震為例,集集大震的規模是芮氏7.3,其引發的地動的加速度,即超過0.4G,由於過去對外海下的斷層調查較不完整,山腳斷層於海中進一步延伸的狀況也還有待調查,一旦地動,只要規模超過7級,無論核一、二廠都會承受不住這樣的地表加速度。

 

目前台灣陸地上的已知斷層約有50條,其中每百年可能發生一次規模7.0以上大震的斷層有十條,陳文山說,因為地震帶如此密集,台灣被世界公認為地震災害的「極危險區域」。除了核一、二廠外,恆春斷層更直接穿過核三廠大門,離原子爐僅600至1000公尺,不可不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2011年11月3日,馬政府發佈能源政策明確指出,「既有核電廠在預定壽限結束後,確定不延役」,並「依規定展開核電廠除役計劃」。但2014年伊始,經濟部就不斷放出風聲表示,「若核四無法順利運轉,將面臨缺電危機,不排除核一到核三延役可能」,無疑公然踐踏先前承諾。

 

洪申翰抨擊,將核四運轉與老舊電廠除役掛勾的說法,凸顯官方企圖混淆視聽、違背政治承諾,更無視運轉中老舊核電均位處活動斷層的高風險地帶、與人口稠密地區的問題。反核團體強調,三座核電廠都已進入易發生事故的老化期,延役絕對是禍非福,只會將台灣置於極高核災風險之下,呼籲政府遵守原先能源政策中的承諾,如期關閉老舊電廠。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孕震帶(eismogenic zone)亦稱「震源區」,是地震能量儲藏的區域。有關孕震區的觀點目前尚有分歧,有學者認為大地震時造成的破裂區往往很大,但地震大部分能量都是從一個比破裂區小很多的有限區域內以彈性行為釋放出來,這個有限區域即為震源區。地震前岩層強度達到極限,在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發生破裂。

 

在地震孕育發展過程中,與此相關的物理和化學的變化過程 ,出現各種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前兆現象。例如,震源區內局部地區的地殼隨著應力的增加,相對應變積累得比較多。在斷裂帶上,由於摩擦力不同,岩層對錯動所引起的閉鎖作用也不同,應力的分佈更不均勻,可能引起斷層間出現一次或多次滑動,導致閉鎖區的應力增加與應力場明顯變化。

 

在應力場的變化過程中,有些變為淺層岩石的破碎能,以微震和小震的形式釋放,而地殼中較深岩層的岩層因所受應力可能會進入塑化狀態,引發不可逆的變形過程;有一部分能量則轉變為熱能釋放出來,但大部分的能量則以應變的形式儲藏於地殼岩層中,由於孕震構造可能以多種不同的幾何位態,利用震源機制節面判定孕震構造的破裂面,則可進一步幫助判斷地震分布所代表的意涵。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林傳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暨研究所)


新聞來源:記者胡慕情採訪報導


關鍵字:氣候變遷、糧食危機

 

延伸學習:

尹建盛(民95),台灣中部孕震帶及車籠埔斷層活動之物理模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強地震與弱地震起始波相探討


http://scman.cwb.gov.tw/eqv5/research/48vol/MOTC-CWB-96-E-07.pdf 


日台學者:地震,才是核災最主要關鍵!


http://n.yam.com/newtalk/life/20140117/20140117058436.html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