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情(自由撰稿人)
廖凱弘(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
(圖,福島核災造成當地大面積遭輻射污染的垃圾,如何清運無疑成為災後重建的一大難題)
新聞報導
過去擁核人士宣稱核電為乾淨能源的說法,近年不斷遭受挑戰。特別是日本福島核災之後,不僅影響範圍廣大,且除污工作困難重重又難以全面復原。國內環保團體因此呼籲,為了永續發展,台灣必須廢核。
美國夏威夷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Pacific Research Center)日前表示,加拿大受到福島核災海嘯後的海上垃圾威脅已經遠去,儘管如此,福島縣疏散圈內至少五十萬噸遭輻射污染的垃圾,迄今仍無處可去,成為福島縣的燙手山芋。
豔陽下,營建工人全副武裝拿著強力水柱沖洗距福島電廠六十公里遠的伊達市民宅的水管和地板。環境省福島環境再生事務所小笠原勝彥表示,由於輻射中的銫容易和土結合,除了清洗,營建工人還會去除房屋的表土、覆上五公分厚的新土。
核災發生後,輻射塵的擴散範圍遠至三百公里外的東京,不過日本政府的除污範圍初步只鎖定福島縣境內52個町市。除污範圍分為住宅、公共道路、水田、?地(旱田)、樹源地、牧草地以及森林。其中住宅有189379戶、公共設施有5429棟、道路是4500.7公里、水田為12863.4公頃、旱田為2975.2公頃、樹園5022.4公頃、牧草地2686.7公頃,森林則有4728.4公頃。由於除污範圍過大,日本政府進一步將除污範圍鎖定在輻射劑量每年累計超過一毫西弗的地區。
儘管如此,垃圾量仍相當龐大,目前福島縣內只有一座輻射垃圾貯存場。伊達市市民生活部放射能對策課副主幹梅津善幸表示,「至於其餘無處可去的垃圾,只能在民眾家後院挖洞埋起來,或租用土地來貯存。」
為了說服民眾接受輻射垃圾貯存場與人為伍沒有安全危害,日本政府以離地一公尺高、每年累積量不高於一微西弗的「空間限量」作為標準。小笠原勝彥解釋,一般民眾不會接觸地面、吸收高劑量輻射,且每人每年會接受平均2.4毫西弗的自然放射線暴露,如吸菸、食物攝取、照射X光等,「因此災後以每年不超過一毫西弗來當作除污背景值,符合規範。」
然而輻射完全消逝前,輻射塵還是會不斷沈降,「但考慮經費、規模等問題,只會進行一次人工除污,其他的,就靠時間來遞減」小笠原勝彥說。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一毫西弗的環境背景值依然超過沒有發生核災地區的十幾倍。且平均2.4毫西弗的自然放射線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如香蕉中含的鉀,和核電廠帶來的銫134、銫137的影響並不相同。
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助理教授小出裕章指出,核災污染除因爐心熔燬,也與福島四號機貯放用過燃料棒的冷卻池的爆炸,導致輻射物質不斷外洩有關。他指出,四號機冷卻池「水池底部有大量的銫137。它所含帶的核廢料量是廣島原爆的五千顆的量。」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警告,台灣三座電廠的用過燃料棒貯存方式與福島相同,最終貯存場又沒有著落,況且台灣多地震危機,有必要廢止核電政策。
環保團體也表示,核災一旦發生,將造成全面性的毀滅,他們呼應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四月間的絕食行動,呼籲執政黨停建核四、中止核一、二、三廠延役計劃,保全台灣的永續可能。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WNA )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共有434部運作中的核能機組,提供全世界2兆3460億千瓦小時的電量(2346 billion KWh) (2012年的數據);截至2014年4月1日為止,全世界共有72部正在興建的核能機組,計畫新建則有173部。若從全球環境的永續發展來檢視核能電廠的發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楬櫫核電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的原則,必須從經濟面、環境面,以及社會面等三方面來檢視其益處。核電對人類環境永續性的追求,與永續發展概念有所牴觸,包括:第一,從經濟面來說,縱然核電有助於一個國家提供電力科技及能源多樣化而促進能源系統產生更具效能與效率之消費端利益。然而,以臺灣的三座大型核電廠為例,在輸送電力時,因長距離輸送或電壓不平衡而浪費電力。據專家估計,台電公司因輸電及電壓不平衡所浪費的電力高達30%左右。
第二,從環境面來看,一方面,因應全球暖化問題,核能發電被視為是降低二氧化碳的乾淨能源,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問題。另一方面,核能發電在過程中所產生的核廢料,則是受到最多疑慮的部分。由於高輻射性核廢料長存於地球上,若清理、儲存不慎,恐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相應的環境不正義和世代不平等問題也應運而生,如此便牴觸永續發展的核心概念。從日本福島的核電廠輻射外洩所造成的全面性傷害,應當可做為借鏡。相較之下,再生性能源如風力或太陽能發電所產生廢棄物和汙染量較低,更符合期待的永續能源,然而目前面臨技術門檻、發電量仍然有限,尚無法取代核能發電輛是一個問題。
最後,從社會面來說,縱然核能發電是廿世紀的高科技產物,亦即是人類知識與資本結合的產物,在設計、建造與運作上,充分展現人類社會資本高度聚集的成就。然而,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CO)早已宣示,人們應注意到目前的科技發展對未來世代之影響,面對核能發電,是否核廢料能有效管理及符合成本效益?發展核電能否保護人類永續安全及大自然免於傷害?下一代會不會因核電而承受任何更大的威脅?這些都是應該深究的議題。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審校: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暨研究所)
新聞來源:記者胡慕情採訪報導
關鍵字:氣候變遷、永續發展、再生能源
延伸學習:
劉廣定(民97),談核分裂發電之不合永續原則,科學月刊,39(3),227。
陳隆志(民100),非核家園與永續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55,117。
陳立誠(民101),能源與氣候的迷思:2兆元的政策失誤,台北:高寶。
Is nuclear energy renewable?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Energy-and-Environment/Sustainable-Energy/
台灣不應蓋核四廠-發電不合永續發展原則
http://life.fhl.net/Desert/990209/001.htm
抑制地球暖化新生力軍-核電功率提昇
http://www.aec.gov.tw/newsdetail/news/1859.html
各種發電方法的外部成本
http://www.gauss.com.tw/dyu/method.htm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