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https://bugkalotcoffeecompany.com/the-bugkalot/
菲律賓布卡洛(Bugkalot)人,住在沒有電力也沒有訊號的地方,卻人人都對手機深深著迷,願意賣地、盜用公款來買手機。甚至出現一個已經成家有小孩的婦人,甘願與透過簡訊交友(Textmate)認識的陌生人私奔長達數周,為何布卡洛人對於手機這麼狂熱?
本月13日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舉辦傳播沙龍,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淑媛,以「新媒體的社會性:從菲律賓布卡洛人的手機狂熱談起」為題,從菲律賓布卡洛人與手機相遇的民族誌出發,來探討他們如何認識與使用此一新媒體,以及他們對手機的熱衷如何引起教會的批評。
布卡洛人居住於呂宋島東北方山區的原住民族,菲律賓官方也稱他們為伊隆戈人,意思是「來自森林的人」(帶有貶意),布卡洛則是自稱。布卡洛人的食物來源是透過採山田燒墾,但部落缺乏正式社會結構,曾有獵人頭的習俗、屬雙親親屬關係、有強烈的平權觀念。布卡洛人曾激烈抵抗西班牙、美國人的殖民統治,1954年起新部族差會 (New Tribes Mission) 向布卡洛人傳教,漸漸開始皈依上帝,教會成為最主要的社會變遷因素與動力。
綜觀菲律賓在2000年代,因電信基礎設施落後、手機費用降低,手機開始在菲律賓快速普及。不過菲律賓的手機使用,主要用來傳大量簡訊,而非通話。根據統計,菲律賓使用簡訊的平均數量是全球平均數的十倍;簡訊的興起也在社運派上用場,在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中,簡訊快速流傳,迫使菲律賓前總統埃斯特拉達(Estrada)下台,埃斯特拉達說這是一次「簡訊政變」。
當手機傳到了部落,布卡洛人立刻迷上,因他們對於聲音非常敏感,對於這可以超越地理限制和他人溝通的新科技愛不釋手,大部分族人都有預付卡帳號。
而如今當地教會對於布卡洛人使用手機這項新科技感到憂心,甚至強烈的譴責,認為手機造成信仰腐敗。追根究柢,基本教義派的基督教會,反對各種偶像崇拜,所以教會建築內也沒有十字架、耶穌像。
但諷刺的是,當初教會傳入就是非常「物質性」的,當時的傳教士認為,物質上的進步,例如使用刀叉、盤子,就是「文明人」的象徵;所以教會為了方便,在部落建飛機跑道,帶來大量物資,傳教士家中的收音機被族人視為「神的聲音」,讓布卡洛人對財富、物質產生很大的想像和興趣。
最後楊淑媛總結布卡洛人喜歡手機的原因,在於平權觀念,他們很容易忌妒,一旦有人有了,其他人也想要;且對聲音異常敏感,對於這種超越時空限制,和他人產生連結的新科技當然著迷,對他們來說,手機是現代性最極致的象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