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春Google圍棋程式Alpha Go打敗韓國棋王李世?,所展現的人工智慧(AI)神奇威力,舉世欽羡,顯然我們將邁入一個嶄新的「智慧時代」,此也將會是媒體機器人(指AI與媒體合體)的新里程!

 

  現今人工智慧科技的快速發展,人群社會未來勢將會出現大批不同功能面貌的機器人,不斷湧進工廠、警政、醫院、餐廳、家庭,乃至個人等等的各個角落,將不足為奇。而新聞媒體結構更將受到衝擊影響,像報社、電視台、電台等,都將會有許多所謂「媒體機器人」的進進出出作業,包括編採、印刷(3D印表機)、運輸,甚至「物聯網」等,都會有他們的影子。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結構變化,更將是前所未見!

 

機器人來了,科技改變生活

 

  機器人雖未必能完全取代編輯、記者的功能,但編採人員卻必須懂得寫程式和操作運用,否則勢必淘汰,畢竟機器人的「人工智慧」太強了!既聰明又耐操(有的還具抗高溫、高壓、抗惡劣環境等功能),操作利便;不只可運用海量的數據、強大的演算法和高超的演算能力,同時可經由類神經系統不斷學習與成長,舉凡邏輯推演、翻譯、編輯、寫作,和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及資料,皆能超速整理等等,幾是「無所不能」;目前,台灣計畫在十二年國教的一○七課綱添增資訊教育,寫程式將列為國、高中生課程,無異是跟上時代潮流的做法,畢竟未來人類將以數位世界為核心,從小建立學生數理邏輯能力,熟悉程式語言工具等,不論工作、教學研究、生活等,均有莫大助益,新聞行業尤為必要。

 

  所謂的大數據(Big data 或 Mega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或者計算機,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所能解讀的形式的資訊;而大數據產生的背景,離不開臉書、微博等社群網路的興起,據2014年的一項統計,全球每天的每分鐘,寄電郵數達20416666件、GOOGLE搜尋引擎達200萬次、臉書分享684000則內容、推特達十億則推文、YOUTUBE傳了48小時新影片及WHATAPP傳了3400萬條消息。

 

  人們每天通過這種自媒體傳播資訊或者溝通交流,由此產生的資訊被網路記錄下來,社會學家可以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人類的行為模式、交往方式等。自1980年代起,現代科技可儲存資料的容量每40個月即增加一倍;截至2012年全世界每天產生2.5艾位元組(2.5�1018位元組)的資料。

 

  在2012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中就曾寫到,「大數據」時代已然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不再依賴經驗和直覺,而經由資料和分析而能作出精確的判斷。

 

  如今人工智慧機器在新聞內容製作上的快速發展,十分驚人,像美聯社亦已使用 Automated Insights 公司的 Wordsmith 平台來產出財報類的新聞,洛杉磯時報也使用過 Quakebot 系統在地震發生後 3 分鐘就發出了相關資訊稿件。

 

  而兩家媒體已開始用機器人和演算法,自動產出上千篇文章。中國也開始用機器人寫新聞,像去年9月10日,騰訊財經在政府發表CPI資料後短短幾分鐘內就發出了一則新聞。諸此,仍是基於大數據分析平台,在短時間內選出新聞要點、摘取相關資料,按照特定的新聞寫作體裁模式完成。

 

  簡言之,機器人雖證明在整理繁複龐大數字資料和成稿時間方面,具有優越性,但現階段的機器人在寫新聞上,尚有其侷限性,泰半是從現有的訊息和新聞寫作規範中組合新聞,無法如新聞記者挖掘故事或透過文字展示觀點與情感;然不可諱言地,仍是編採人員的最佳「智慧」助手,有助新聞深度和品質的大幅提升,例如任何國家的新聞或人物,皆可透過機器人「翻譯、轉譯、整理」等功能,只要略修改,即能迅速完成一篇「全球性」的報導或特稿。

 

  不久前,牛津大學的一項未來數位研究,就曾詳細分析超過700項行業,結論是最快在2023年,有47%員工可能因機器人自動化作業失業,顯須防患未然,其他國家也將同樣面臨此一嚴肅課題。

 

互聯網的便利和安全問題

 

  事實上,人工智慧科技涉及面太廣,亦與物聯網有關,從技術發展觀點來看,物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的自然延伸。例如智慧手機聯網也是一種「物聯網」,即「手機聯網」。家中的IPCAM攝影機聯網也是一種物聯網,而在創建的智慧家居生態體系也是物聯網,即“家庭電子設備聯網”。像我們的智慧型手機,就是一種傳播媒體,可連接報社、電視台上傳新聞和照片,只要帶著智慧型手機駕車時,亦會將我們的位置和車速發送到GOOGLE;與此同時,GOOGLE則將用戶發送過來的信息匯總成實際路面交通信息,供所有駕車的人查詢。

 

  傳統的互聯網用戶瀏覽網站時是點擊按鈕或者鏈接,從一個頁面跳轉到另一個頁面,有意識的跟網站發生交互行為之後留下行為信息。但是今天的物聯網卻能在用戶還沒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完成了信息的蒐集。在物聯網的世界就好像充滿了隱形的按鈕,當用戶進入某一特定場景就會觸發相應的按鈕。小到信用卡刷卡器,大到整個房間,它們都能感知你的行為做出相應的響應。比如飛利浦的智慧型電燈 Hue,就能在感知到主人離開房間以後自動關閉。

 

  綜言之,人工智慧所產生的機器人或智慧型手機,乃至方興未艾的物聯網,都與新聞媒體的結構及運用變化攸關,彼此相互產生的衝擊影響,大至世界小至家庭、個人,以及政經社會文化教育層面,乃至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無所不包。是以作為現代的新聞媒體人,真是太不容易了,既要接受網路數位化時代的嚴峻考驗,又要接受人工智慧的應用挑戰,還須有「防駭」和維護網路安全的知識及本事,才能肆應變幻莫測的媒體世界!

 

  最近,全球資訊安全專家、國際刑警組織資深顧問、「未來犯罪研究院」創辦人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出了一本「未來的犯罪」,將網路世界五花八門的犯罪類型(包括恐怖攻擊等)剖析得淋漓盡致,令人觸目驚心。例如書中有許多專家的警語,值得正視:「手機是有史以來最不安全的設計,非常容易跟蹤或入侵」,還有:「你被物聯網,仍不懂得恐懼,正是邁向災難的開端」,「科技力量增加副作用,但潛在的危險也升高」,FBI前任局長穆勒更說「天下沒有攻不破的網路,只有被駭和即將被駭的」(美PEW皮優研究中心統計,全美10-23歲上網或才網站高達95%)。

 

  科技發達有如刀刃兩面,利弊互見,如何趨吉避凶,端視吾人的智慧和駕馭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