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George Soros)最近接受《紐約書評》專訪時表示,由於缺乏獨立的媒體,中國大陸反貪腐的行動將難以成功。其實,何止是反貪腐無法達陣,中國大陸迫切需要的各種政治經濟與社會改革,在獨立媒體缺位的情況下,根本是事倍功半。

 

  中國大陸曾經一度擁有相對獨立角色與認知的市場化媒體,發揮著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但最近幾年,市場化媒體已經嚴重崩壞,再也無法給那些具有獨立精神與新聞專業良知的記者一個必要的空間。

 

  大陸記者追尋獨立之路,勢必需要另闢蹊徑。

 

  生於1973年,2001年起進入新聞界的石扉客(本名沈亞川),2013年3月正式離開任職多年的南方傳媒集團。離開前他曾參與《南都周刊》封面故事「起底王立軍」的調查報導(2012年12月17日),該報導獲得的「南都全媒體大獎」被公認是中國大陸新聞界的極高榮譽。離開《南都周刊》後,石扉客轉任《博客天下》主編,後又轉至《新浪網》擔任副總編輯。他在2015年12月25日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媒體這一行,做了整整十五年。我入行時的總編和主管,現在統統在監獄裡了。我入行時的媒體單位,現在連刊號都被吊銷了。對我們這一代媒體人來說,再也沒有比今天更蕭瑟的平安夜了吧?戀戀新聞路,沉沉家國夢。寂寥舊時光,無計問歸程。

 

  目前43歲的石扉客,已親身參與並見證了被認為是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的「黃金時代」:2003年至2013年。2003年,《南方都市報》對孫志剛案的報導,被認為是開啟了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輿論監督的第一個高峰期;十年後的2013年,當年年初與年末發生在廣州的兩起事件,則被中國大陸傳播學者胡泳認為是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崩盤」的標記。

 

  這兩起事件,一是年初發生的「《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簡稱南周事件),二是年末的「新快報事件」。《南方周末》屬於南方傳媒集團,《新快報》屬於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在性質上都屬市場化媒體的都市報。

 

  由前引石扉客不無欷噓的年終感言裡可以感受到,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甚至已步入無限漫長的寒冬。而和石扉客一樣有著輝煌新聞資歷,曾任廣州《南風窗》和《中國周刊》等時政新聞雜誌總編輯的朱學東也有如下感懷:

 

  與往年的寒冷稍有不同的是,今年這個行業的冷,是真正滲入骨髓的冷。冰凍三尺,自非一日之寒。經年累月的寒冷之後,傳媒業終於迎來了最冷的一個冬天。

 

  石扉客、朱學東以及其他許多經歷過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黃金時代」的媒體人,最近幾年都有類似的觀察和感觸,對於中國大陸傳媒現況充滿有志難伸的不滿和感傷。同樣地,中國大陸傳媒學界也有類似的觀察與評論,例如宋志標直言「廣州媒體大勢已去」,胡泳指出「中國市場化媒體的『崩盤』」,而郭全中更論稱「市場化傳統媒體進入窮途末路」。

 

  針對前引多人關於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黃金時代」的終結、「最冷的冬天」、「大勢已去」、「窮途末路」、乃至於「崩盤」的悲觀判斷,我的看法是:在中國大陸特殊的傳媒政治經濟形構下,市場化媒體的歷史性興起其實是偶然,而最近的衰落則是必然。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雖然曾經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在輿論監督、新聞專業主義和多元普世價值的追求上迭有建樹,但仍難敵來自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壓力,而最終迎來凋零的命運。

 

  一度百花齊放、繁榮發展的市場化媒體,最早在2008年,最遲到2015年,已經走上「窮途末路」,或是面臨「崩盤」的危機。中國大陸的市場化媒體,無論是體制內黨報旗下的市場化子報,如南方系的南周、南都和21世紀子報系,或是體制外以掛靠性質開疆闢土有成的市場化媒體,最終都難逃市場化媒體衰落的命運,逐漸失去過往的輿論監督影響力,或是逐漸褪去曾經享有的、相對獨立的新聞和言論空間。

 

  影響所及,過去懷抱以新聞理想改造社會的新聞工作者,在最近幾年成批地離開原先任職的市場化媒體。一項由張志安、沈菲在幾年前做的大規模調查,成功訪問了259 位中國大陸調查記者發現,其中有40%接受訪問的調查記者不打算繼續這份工作。30%的調查記者「不確定」,而願意繼續從事1到5年調查記者的,只有13%左右。據張志安後來的追蹤調查發現, 2010年,全中國大約還有300位活躍的調查記者,但到了2014年前後,由於不少調查報導團隊已解散,或是報社深度新聞部撤編,中國大陸的調查記者總數只剩下約100位,而已經改行創業的前央視調查記者朴抱一估計得更悲觀:中國大陸當前仍在一線的調查記者可能最多只剩數十人。

 

  他們出走的原因很複雜,但和市場化媒體的整體衰落和報導空間的日益逼壓,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個大量調查記者和新聞人才被動或主動出走的現象,被稱作「三公」,亦即轉行做公關、做公益或開公司創業。撇開轉行做公關的不談(因為這在其他國家也頗常見),轉行做公益的調查記者包括鄧飛、王克勤、孫春龍等人,轉行開公司創業的更是不勝枚舉。另有一些人則是兼而有之,以創業的方式實現公益的追求,例如《財經》前副總編輯羅昌平,就投身關注食品安全的公益性社會企業。此外,還有一些人則投身互聯網企業或新媒體,如新浪、騰訊、阿里巴巴或網易等。

 

  怎麼辦呢?如果不創業,不改行做公關或公益,想要留在新聞這一行的中國大陸新聞人的可能出路在哪裡?我認為,未來的出路不在於期待過去曾經曇花一現的市場化媒體榮景再現,而是走向「獨立」之路,為深度與調查報導另闢蹊徑,或有重新找回新聞改變中國的可能性。

 

  已經有一部份從市場化媒體出走的調查記者開始轉向,以艱難的方式繼續新聞理想的追求。前財新傳媒集團調查記者劉建鋒成功地以「眾籌」(亦即群眾募資)方式繼續從事調查報導工作,可惜後來因生病而不得不中斷。有近20年新聞資歷,曾任都市報《華商報》調查記者的江雪,從媒體辭職後宣告轉型為「獨立記者」,透過設立名為「雪訪」的微信公眾帳號,繼續挖掘並報導不見於主流媒體的獨家新聞。江雪逕自宣告:「離開媒體不為創業,為了獨立」。供職過《新快報》與《長江商報》等市場化媒體,曾經完成許多揭弊調查報導的劉虎,也於近年毅然離開媒體,改以獨立調查記者身份繼續活躍於中國大陸新聞界。《南方都市報》前主筆宋志標,也在離開媒體後開設名為「舊聞評論」的微信公眾帳號,繼續點評中國大陸的社會事件與公共議題。

 

  當然,他們以及其他人的類似嘗試和努力,走的註定都會是一條相當艱難的道路。但在中國大陸市場化媒體將死未死或是已經半死不活的此刻,能有這種願意另闢蹊徑尋求實踐新聞理想的勇氣,實在值得向他們致敬。

 

——————————–


本文為作者之現場與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