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主持人邱家宜,以及與談人何榮幸、吳典蓉、李偉倫、江雪、安替、張潔平、劉虎、葉蔭聰、李惠仁、陳順孝、胡元輝。

 

  華文論壇第四場綜合座談主題為「網路新媒體生存之道—中、港、台、大馬新媒體經驗交流」,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博士主持,邀集四地共十一位講者共同討論新媒體的生存問題。

 

  胡元輝、何榮幸、吳典蓉、張潔平分別討論了如何以「影響力」存活在新媒體的時代裡;陳順孝強調「分眾化和客製化」;李惠仁關注「方法和策略」;劉虎、江雪說明對打賞制度的觀察;葉蔭聰關心人才問題;李偉倫分享《當今大馬》獲取財源及眾籌的經驗;安替則從資本觀點討論大眾媒體在互聯網時代裡的優勢。

 


「影響力」是新媒體存活的重要關鍵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表示,「影響力(impact)」是新興網路媒體發展的關鍵核心。他說,2009年成立的《新頭殼》以「社會企業」自我定位,試圖為網路、數位媒體找尋出路,發展核心是不談點閱率而談影響力。

 

 

 

《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認為,影響力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社群媒體能觸及到的族群,另一層是不太使用社群媒體,而在傳播後受到影響的國家決策者。他說,現在很多決策者還是看報、看電視治國,網路上的評論或報導,通常都還不會有常態性的影響。他也認為,現階段要做新媒體的人,要兼顧新聞的核心價值、要維持影響力、兼顧社群傳播的熱度,所面臨的挑戰比傳統媒體的轉型有過之而無不及。

 

  何榮幸說,在建立影響力上,《報導者》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採取的作法是以深度報導為主。但他表示,以點閱率來看,深度報導在網路上的調性較冷,比較不討好讀者,除非同時兼顧時效,但要做到如此並不容易。

 

  已成立兩年的《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表示,他同意胡元輝所說:「影響力」是新媒體發展的關鍵。她說,《風傳媒》一開始以調查新聞、國際新聞、評論為主,講求的就是影響力。但她說,影響力和點閱率並非完全互斥,她認為應該要追求的目標是「讓好的東西被更多人看到」,目標雖然不是點擊率,但因為文章重要,就應該追求讓更多人看到。

 

  香港《端傳媒》執行主編張潔平說,《端傳媒》的影響力主要是透過調查報導和深度報導兩個方式。調查報導是具體的揭露貪腐弊案,直接影響官員下台。深度報導是希望在華人社群中,讓社會上不同觀點的人相互理解。但她說,《端傳媒》2015年8月成立至今,讀者比例大約香港人58%,臺灣人40%,中國人2%。她表示,在中、港、台吵著分家的趨勢下,也許做不到積極的「促進瞭解」,至少能透過傳統的新聞專業,在危機時刻,做到消極的「危機處理」。

 


財源方式:群募、會員制、小額捐款/打賞、眾籌

 

  胡元輝說,雖然目前網路新聞媒體還沒找到固定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但對非營利組織而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捐款。他說,從既有的新聞媒體經驗得知,若以建立「影響力」為軸心,無論對營利或非營利媒體而言,都較容易獲得財源。譬如美國ProPublica自2008年成立以來,以「道德力量(moral force)」的價值觀從事調查報導,不但屢獲普立茲新聞獎,其經費也能透過基金會、企業和個人捐款使該媒體穩定發展。胡元輝進一步說明,影響力的作用在於媒體因其自身的參與,使得國家的社會或政治出現變化或變革。

 

  何榮幸表示,《報導者》未來會發展群募、會員制、定期捐款等機制,希望能讓小額捐款的比例逐漸上升。但他說,推動小額捐款要對抗的是臺灣整體社會認為新聞是免費的觀念。何榮幸表示,好的新聞和報導,需要的成本比一般新聞高,但社會的普遍觀念都認為新聞是免費的,所以目前對小額捐款的方式,不太能樂觀期待。而在大筆捐款方面,考驗的是企業對民主價值、多元媒體的認識,能否以不干預的方式支持新媒體發展,讓臺灣的媒體有機會走下去。他說,在媒體的改革過程中,讀者也是改革者之一,社會是否能理解新聞勞動者的工作條件、是否有小額捐款的風氣等,都會影響新媒體是否能走得長久。

 

  吳典蓉說,《風傳媒》定義為是大眾媒體,廣告是獲取財源的一部分,她認為打賞機制可以成為另一個財源。但她也認為,臺灣目前還沒有打賞的風氣。

 

  《當今大馬》中文版編輯李偉倫說,他們主要的收入是靠訂閱和廣告,目前大約分別占35%和65%,另外還有眾籌的方式。他回憶,前幾年他們才搬到新的辦公室,原本是租的,地方小又面對很多右翼團體以潑紅漆等的騷擾,便發起一人1000令吉馬幣(約台幣7900元),以一人一磚的方式協助他們搬到新的地方,之後他們也成立支持者之牆,寫上捐款人名字。李偉倫說,透過眾籌,讓他們最後搬家的費用是銀行融資一半,眾籌一半。

 

以分眾化、客製化獲取財源

 

  輔大新傳系副教授陳順孝以第一個取得臺灣「個人氣象播報執照」的彭啟明為例,說明以分眾化、客製化建立獲利的模式。陳順孝說,彭啟明當年並沒有選擇進入主流電視台,而是在 2005 年集資了 500 萬創業。彭啟明先向中央氣象局購買資訊,自製內容,再供應給大愛、中時電子報、yahoo、全家、手機等。此外他還開發個人化的資訊服務,例如要到戶外拍攝婚紗的人、要辦運動會的企業、賽鴿比賽、公路總局在颱風來襲時的預警式封路、影視產業出外景等,或是幫成衣業預測今年是否是暖冬、公關公司是否能在戶外場地辦行銷活動等。

 

 

 

 

由左至右,李惠仁、陳順孝、胡元輝

 

  陳順孝說,彭啟明從 2005 年集資 500 萬創業,當年營收僅 4 萬,但到了2008 年時,營收已有 1400 萬,再到 2012 年的 6000 萬;員工人數也從最初的 4 個人變成現在的 40 幾個人。陳順孝說,如果彭啟明在傳統媒體,就會受限於播報版面,也不可能讓氣象新聞有如今的專業發展。他說,傳統大眾媒體是提供資訊給「大眾」,但無法提供「客製化服務」。在網路分眾化的情況下,特定專業的新聞人就能找到自己的利基點。他認為,從彭啟明的例子可知,分眾及客製化服務是網路媒體獲利的原因之一。

 

 

最大的問題不是錢  而是人

 

    《香港獨立媒體》創辦人葉蔭聰則說,錢不是最大的問題,人才是最大的問題。他說,香港社會近年的「政治化」、各種情緒上的對抗,香港呈現的是「This city is dying.」一種正在死亡的情況。此外,他也說,香港新聞傳播的本科訓練,是非常美國式的殖民教育,但放在不是美國的地方,雖然培養了很多「很好」的新聞記者,但畢業後他們的出路都需要依賴主流媒體才能發展。

 

 

 

 

葉蔭聰說,香港是「半自由」的社會,有點像18世紀的英國,左右的概念分不清楚,跟體制(香港政府&中國國家)對抗。但他關心的是,香港近來出現很多黨派媒體,冒出大量政黨(90後、00後),要如何說服這些人加入公民媒體?他認為,香港和中、台的媒體環境不同,最大的問題不是財源,而是人才的問題。其中包括人才的專業性,以及年輕世代對獨立媒體、公民媒體的投入意願。

 

以「方法和策略」達到報導目的

 

  臺灣獨立調查記者李惠仁分享自己的生存之道時,主要討論的是如何以「方法和策略」達到他想要的目標。他說,一直以來他都是以單兵作戰的方式從事調查報導,完成《不能戳的秘密》後,他認為還是沒有造成改變,只是讓政府說謊技巧變高,比較知道媒體會怎麼做。「從去年到現在,農委會都沒有人願意接受我的採訪。」李惠仁說。

 

  李惠仁:「官僚體系和公民的關係,就像人和病毒的關係。」

 

  官僚體系躲藏的技巧提高了,調查者和公民的技巧也要提高。另外李惠仁近期成立了「李惠仁電影工作室」,繼續從事調查報導、影像報導。李惠仁表示,每次報導都想說可以改變什麼,成立工作室也是希望可以做更多改變,所以一直在思考方法和策略這件事。

 

 


發展小而專注的媒體

 

  陳順孝:「之前花了很多時間在想,怎麼拯救傳統媒體,最後覺得是沒救了。」

 

  陳順孝認為,現在較可行的方式是「創造50到60個、能夠各自養活2到3個好的獨立記者的媒體」。例如彭啟明的氣象網站,關注農業、食安等的《上下游新聞市集》等。陳順孝說,網路衝擊可比喻成彗星撞地球,改變地球的生態。當時「最大的翼手龍消失了,但取代翼手龍的不是更大的鳥,是眾多的小鳥」,在陳順孝的想像和願景中,應該以更多的獨立媒體來抗衡大眾媒體。

 

  中國獨立記者劉虎也呼應陳順孝的說法。劉虎說,中國目前有1700多家報紙,生產品質差,五大網站:騰訊、新浪、搜狐、網易、鳳凰,每天在選可用的新聞時卻選不出來。他說,這些網路平台透過三個方式增加內容,第一是招募記者寫深度報導;第二是請人寫約稿,因為很多調查記者都離開主流媒體;最後一種方式則是透過轉載微信公眾號或部落格的文章。劉虎也說,他目前是在幫網路媒體寫深度報導,還沒到網路平台發表報導,但他說中國的微信、微博、博客網站等,讀者都可透過打賞方式支持好的報導,他認為打賞制度對於經驗豐富的媒體人而言,是可行的方法。

 

 

 

由左至右,安替、張潔平、劉虎

 

  張潔平說,中國的打賞制度這麼普遍來自於阿里巴巴和騰訊開發在線支付,建立完全支付通道,但在港、台沒有這樣的通道,所以對打賞模式感到陌生。

 

  中國獨立記者江雪則分享自己的經驗,她說她之前在微信公眾號的報導,僅能補助交通費用。一直到最近,較符合時效的「雷洋案」報導獲得兩萬多人點閱,才有較高的打賞金額。但她說,她不是為了追求新聞熱點,而是追求如鯁在喉的解放。她也同意小而專注的媒體發展是有可能的,就她個人經驗而言,這是一種讓新聞工作者獲得自我解放和極大收穫的方式。

 

關注大眾媒體  「大資本+大用戶量」在互聯網的創新

 

  《財新傳媒》研究員安替說,北京已經成為全世界僅次於矽谷的新創投資重鎮,中國跟美國要玩的是「大資本+大用戶」。和前述獨立媒體人不同,安替是從Freelancer走進主流媒體的案例。他從資本的角度觀察媒體生態,他說,美國跟中國的科技時差和資本時差已經非常接近,他認為未來的資本都在美國、中國。北京是戰場,整個新聞改革的戰場,他也說,北京、上海的新聞人應該和美國一起合作,討論人類的故事怎麼走。他更認為應該權力下放給90後。

 

  「我們這麼多人在談新媒體改革,不如砸錢給年輕人,讓他們去做。」安替說。

 

—————-

第四場座談會11位與談人:

張潔平(香港《端傳媒》執行主編)

葉蔭聰(《香港獨立媒體》創辦人)

李偉倫(《當今大馬》中文版編輯)

劉 虎(中國獨立調查記者)

江 雪(中國獨立調查記者)

安 替(《財新傳媒》研究員、專欄作家)

胡元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吳典蓉(《風傳媒》總編輯)

李惠仁(臺灣獨立調查記者)

陳順孝(輔仁大學新傳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