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右為胡元輝
新傳播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數位新媒體的型態隨之千變萬化。但始終困擾新聞業的問題是:媒體作為資訊傳遞與意見交流的重要載體,如何能夠在傳統經營模式崩解的環境下,繼續透過穩定的財務支持成為真實與優質資訊的傳遞平台,以及多元與開放的對話空間?易言之,能夠讓媒體繼續成為數位時代民主支柱的商業模式究竟為何?
無可置疑,網路原生新聞媒體已經是新新聞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以美國為例,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光是它們在2013到2014年間所調查到的468個美國數位新聞組織,就提供了約5千個全職的新聞工作(前30大組織合計約3千名),而且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新聞組織工作者(包括高層主管)移轉至這些數位媒體服務。
此一新興的數位原生新聞世界中,絕大多數媒體都是過去十年間所創生,其中不僅有高知名度的全國性與國際性新聞組織,亦有為數甚多的小型數位媒體;不僅包含大型商業網站如The Huffington Post、BuzzFeed,更有許多以非營利模式所營運的媒體,如ProPublica、Charlottesville Tomorrow等。他們所產製的新聞內容從教育、社區與國際新聞等利基領域,到各類型的深度與調查報導,型態相當多元。
但,媒體研究與實務工作者除了對數位原生新聞世界的各種創新發展感到驚嘆之外,更高度關注這些數位媒體能否填補傳統新聞組織萎縮下的缺口?其中的關鍵議題之一即是:這些數位原生新聞媒體成功的商業模式在哪?對此,Pew Research Center大調查之後的答案仍是「尚不明朗」。
饒富意義的是,在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中,規模非屬前30大的原生性數位新聞組織裡,半數以上(241個)是全職員工在三人以下的小型媒體,而且在402個可辨識其組織屬性的數位原生新聞組織中,共有204個(略微超過半數)媒體採取非營利模式經營,即使是前30大組織,亦包含7個非營利媒體,顯示非營利營運模式是數位原生新聞媒體特別具「吸引力的選項」。Pew Research Center甚至在另一個有關地方新聞生態系統的調查中發現,數位非營利新聞已經在美國地方與州的層次成為第二順位的新聞供應源。
如果非營利型態是網路原生新聞媒體可行的營運模式,隨之而來的問題自是如何讓非營利組織主要依賴的財務來源──捐款,得以源源不絕,成為永續經營的憑藉?從許多新興網路媒體的經驗來看,「影響力」(impact)顯然是其中的關鍵字。非營利新聞媒體當然可以創生許多商業營收,例如廣告、授權費、訂閱費、活動收入等等,但非營利組織要在商業營收上大開大闔,顯然有其先天的侷限,亦面臨聘僱創收高手的困難。與其花大力氣在此,不如專注在其宗旨所在,亦為專長所在的「新聞工作」。
讓我們來看看美國若干非營利網路新媒體的成功經驗。ProPublica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原生調查報導組織,此一成立於2008年並致力於產製具有「道德力量」(moral force)的調查報導的新媒體,不僅是第一個拿到普立茲新聞獎的網路媒體,而且剛剛拿到該項榮譽的第三座獎。如今它的營運開支已達每年1千2百萬美元以上(2015年為12,926,000美元),但主要經費來源仍是仰賴基金會、企業與個人捐款,商業收入如廣告與內容銷售等尚不足2%。
既然主要營收來自捐款,ProPublica又是如何能得到大筆資金的挹注?而且連年有所成長?無可諱言,提供最多捐款的Sandler家族是該媒體得以創建並持續運作的關鍵力量。但Sandler家族所佔的捐款比例已由最初的絕對多數降至今日的三分之一以下,顯示ProPublica的捐助來源已益趨分散,甚至2015年的線上捐款亦已接近30萬美元,反映出不少美國人願意以具體行動支持優質新聞產製。
作為一個非營利新聞機構,ProPublica向大眾爭取贊助的主要憑藉當然就是高品質的新聞內容。它雖然會在年報上顯示網站「流量」等相關數字的逐年成長,如頁面瀏覽量、獨立訪客數、推特跟隨者、臉書粉絲數與電郵訂閱數等,但這些「績效」都只是輕輕帶過,真正花費篇幅向大眾報告的乃是新聞報導所產生的「影響」(Impact)。以2015年年報為例,ProPublica只用了半頁來說明上述數字的提升,卻用了整整四頁篇幅來闡述新聞對政府政策或社會運作所帶來的變革。
ProPublica明白揭示自己的使命是:「經由持續披露劣行敗績來促發改革」,因此,它們自承:「對ProPublica最重要的檢驗就是我們的工作是否產生影響?」而所謂影響不是指讀者規模或得獎紀錄的增加,而是「真實世界的改變」。這些說法具體顯示,ProPublica爭取社會認同的關鍵乃是新聞內容對社會的具體衝擊,唯有在此一指標上獲致鮮明成果,ProPublica才有辦法說服許許多多的基金會與個人給予他們實質而持續的支持。
再舉美國德州的Texas Tribune為例,此一創立於2009年,擁有約50名員工(含35名記者)的非營利數位新聞媒體,以建構一個公民參與及資訊通達社區為使命,被形容為美國最大的州政府新聞報導組織,專注於德州重要政策與議題的報導與討論,其焦點領域包括公立與高等教育、醫療保健、移民事務、刑事司法、能源、水利及交通等。該媒體同樣以個人贈與及企業、基金會的捐助為主要經費來源,2015年總體營收已達650萬美金。
一個以公民參與及公共資訊服務為目標的媒體要如何爭取社會認同?Texas Tribune認為最重要的績效指標就在於能否讓更多的德州公民參與及分享它們的資訊服務,因此它們的年報除了與ProPublica相同,會展示網站的訪客數、瀏覽量、使用者人數、臉書按讚數、推特跟隨者數,以及得獎紀錄之外,更特別強調自己舉辦的活動次數與參加人數。根據2016年年報顯示,該媒體創立迄2015年為止,共舉辦了290次活動,並有5萬8千人參與。
Texas Tribune所舉辦的活動主要就是市政會議型態的對話會與座談會,透過每年逾50場次的活動讓德州住民可以與民選官員、社區領袖及政策制定者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其中每年指標性的活動─The Texas Tribune Festival,都吸引數千人參與。無怪乎,Texas Tribune自承,此種公民可以自由參加的會議活動已經成為該媒體的DNA。而Texas Tribune為了達成激勵公民參與的目的,更在資料新聞(data journalism)的概念下,結合科技專家與記者共同開發互動式的公共資訊,如官員薪資、公立學校、醫院、選舉結果等等資料,讓讀者可以方便的查索與運用。
「讓非黨派化的新聞可以觸達更多的人,同時讓他們可以更容易地將知識轉化成行動。」Texas Tribune不僅在向社會公開的年報中強調此種以科技運用為基礎的新型態新聞,更將自己下一階段的努力目標定位在「更多!更多的讀者、更多的地方、更大的影響(impact)。」顯然,Texas Tribune將繼續以激勵公民參與上的成果與因之而引發的改變,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績效,亦為自我檢驗的關鍵指標。
美國經驗自無法涵蓋全球網路新媒體的發展軌跡,但以台灣的脈絡而言,仍極具參考價值。台灣的網路原生新聞媒體雖不乏商業營運者,亦存在較為大型的商業網站,但新聞品質較受肯定的網路新媒體,能夠獲利者幾兮!反倒是非營利或低營利的網路新媒體,能夠以各種方式存續,並展現多元特色。似乎,非營利營運模式在台灣同屬「吸引力選項」。若然,欲取得社會大眾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支持,「做出你的影響力!」將不只是美國經驗而已,對台灣的新興網路媒體同具啟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