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中央社

 

  你/妳能分辨媒體產生的仇恨言論嗎?在網路迅速發展的現在,媒體透過網路傳播資訊已屬家常便飯。在此同時,非理性言論的數量也快速向上攀升。在網路上時常可以見到網友的留言充斥針對特定族群的仇恨言論,這些言論甚至偶爾也出現在媒體的報導本身。然而仇恨言論不只無法達成這個效果,還會引發不必要的情緒。因此,如果能減少這些言論,我們將會有更完善的討論空間。

 

  這類不理性的仇恨言論,最容易出現在何種類型的報導中?是否與其報導的議題有關?是否與其文章本身的論述方式,或是立場有關?我們又應該如何改善,並減少它們的出現?讓師大的研究報告告訴你!

 
一群來自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學生,追蹤四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頻果日報)半年來的報導(網頁版),各統計一百份點閱率較高,且留言數超過十則的新聞,分析其仇恨言論的數量、比例及議題面向。希望能夠對於上述問題提出適時的解答。

 

  所謂仇恨言論,一般泛指特別針對特定族群(穆斯林、同性戀者、外籍移民等)所為的攻擊性、威嚇性和貶抑性的言論。特定的族群,可以包含種族、性別、宗教、年齡,或是對於某種議題的傾向等等。言論方面,基本上可以包括任何形式的內容表達。

 

  仇恨言論往往是那種特別針對特定族群所為的貶抑性、煽動性、威嚇性或攻擊性言論。所謂族群,包含基於種族、性別、年齡、國籍、身體特徵、宗教、社會階級、性別傾向或甚於道德傾向而來的族群分類。仇恨言論基本上是一種言論或言語,並且是帶有攻擊性的、讓人聽來刺耳。

 

  本次調查追蹤四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頻果日報)半年來的報導(網頁版),各統計一百份點閱率較高,且留言數超過十則的新聞,分析其仇恨言論的數量、比例及議題。根據結果,仇恨言論的分佈和比例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在原本的預想中,以政治、種族、職業、性別、身心障礙、次文化、其他共七類別新聞作為分析對象,分析發現,仇恨言論的來源,光是政治就佔據了所有仇恨言論總數的一半以上,遠高過第二名的職業和第三名的種族,剩下的類別都未超過5%。

 

  根據簡易的統計調查數據,這份研究得出了以下三個比較重要的結論:

 

1.政治相關的仇恨言論比例高實屬正常:

針對政治以外的不當言論,大家比較能提出明確的質疑,而媒體在這方面的自律,也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水準。比如針對伊斯蘭教,有很多人已經瞭解,其信徒與恐怖份子根本不能劃上等號;對於臺灣的移工,也有越來越多人認識、瞭解並尊重其文化。然而政治的對立,比較是意識形態的差別,無法馬上辨別是非對錯。

 

2.政治以外的仇恨言論與當時臺灣熱門議題有關:

針對仇恨言論比例第二、三名的職業與種族,與近半年來的熱門議題有關,分別是死刑爭議以及兩岸問題。事實上,職業相關的仇恨言論,幾乎是由針對法官的仇恨言論組成的。因為近年來隨機殺人多數被「輕判」的原因,臺灣非常多的人民開始質疑、討厭、甚至敵視法官。而近半年來,剛好發生了內湖女童的割頸案件,以及鄭捷遭受槍決的案件。死刑存廢的問題又再度浮出表面。因此,針對法官的仇恨言論比例非常高。種族的議題,並非想像中的針對原住民、移工或是新移民等等,反而全部都是針對臺灣人、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言論。這些言論反映出的是日益尖端化的兩岸議題、國族意識以及種族認同等問題。相關的報導與留言也有很大程度與政治重疊,因此常可以在政治相關報導看見這類的種族仇恨言論,反之亦然。今年的總統選舉,不久前發生的肯亞案件,以及漁船被日本扣押的事件,都進一步催化了相關仇恨言論的出現。

 

3.媒體的報導方式引發仇恨言論:

若以2012年底發生在臺南市湯姆熊歡樂世界的隨機殺人事件為例,綜觀當時的主流媒體報導,幾乎將所有的報導重點,放在「在臺灣殺一、二人不會死」的言論。在一審宣判無期徒刑之後,更出現「果然沒有被判死」的報導,卻完全忽略犯人自身成長的環境背景,也幾乎沒有從法理上討論死刑存廢的議題。因此深化大眾對於此事件「殺人不會死」的印象,以及對判決結果的不諒解。從這裡可以看出,主流媒體在報導這個事件時,明顯將報導設定在「情感的框架」之中,為了引起情緒並吸引讀者。相對而言,建構在法學,經濟或社會等框架中的報導,微乎其微。

 ------------------

  具體的調查數據,您可以參考以下二表:

 

—————————————————-

出現仇恨言論次數統計表

—————————————————-

 

項目        次數

 

仇恨言論總數    1770

(中國時報410,聯合報596,蘋果日報462,自由時報302)

 

政治仇恨總數    980

(中國時報279,聯合報396,蘋果日報77,自由時報228)

 

種族仇恨總數    258

(中國時報72,聯合報93,蘋果日報61,自由時報32)

 

職業仇恨總數    434

(中國時報83,聯合報104,蘋果日報204,自由時報43)

 

其他仇恨總數    77

(中國時報15,聯合報28,蘋果日報27,自由時報7)

 

身心障礙仇恨總數  17

(中國時報1,聯合報0,蘋果日報16,自由時報0)

 

性別仇恨總數    63

(中國時報3,聯合報0,蘋果日報59,自由時報1)

 

次文化仇恨總數   32

(中國時報0,聯合報4,蘋果日報28,自由時報0)

 

留言總數     12296

(中國時報2555,聯合報3766,蘋果日報4312,自由時報1662)

—————————————————

 

—————————————————-
出現仇恨言論的留言總比例表

—————————————————-

仇恨言論佔總留言數比例:14.3%

(中國時報18.1%,聯合報15.8%,蘋果日報10.7%,自由時報18.1%)

 

政治仇恨言論佔總仇恨言論數比例:55.3%

(中國時報68%,聯合報66.4%,蘋果日報16.2%,自由時報75.4%)

 

種族仇恨言論佔總仇恨言論數比例:14.5%

(中國時報17.5%,聯合報15.6%,蘋果日報13.2%,自由時報10.5%)

 

職業仇恨言論佔總仇恨言論數比例:24.5%

(中國時報20.2%,聯合報17.4%,蘋果日報44.1%,自由時報14.2%)

 

其他仇恨言論佔總仇恨言論數比例:4.3 %

(中國時報3.7%,聯合報4.7%,蘋果日報5.8%,自由時報2.3%)

 

身心障礙仇恨言論佔總仇恨言論數比例:0.1 %

(中國時報0.2%,聯合報0%,蘋果日報3.4%,自由時報0%)

 

次文化仇恨言論佔總仇恨言論數比例:1.8%

(中國時報0%,聯合報0.6%,蘋果日報6%,自由時報0%)

 

性別仇恨言論佔總仇恨言論數比例:3.5%

 

(中國時報0.7%,聯合報0%,蘋果日報12.8%,自由時報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