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至右,陳依玫、張文強、劉蕙苓、陳秀鳳照片由中華傳播學會提供
今年(2016)是中華傳播學會二十週年,今年年會由中正大學傳播系主辦,於6/17-19一連三天有許多精彩的論壇和研究論文的發表。其中06/19一場專題座談,由張文強主持,與陳秀鳳、劉蕙玲共同發表,並由陳依玫擔任講評,暢談「科技匯流下,電視新聞工作的現狀與改變:一次實務與學術場域的對話企圖」
電視新聞的人才斷層
在過去,晚間新聞的頭條往往會成為隔天各報的頭條,但現在受到新媒體衝擊後,新聞產製流程已有很大的轉變,連帶影響了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益。現在是個手機也能做新聞的年代,人人都能是記者,這對電視新聞的環境也造成不小影響。
台灣科普傳播事業計畫辦公室專案經理陳秀鳳認為,目前電視新聞人才斷層嚴重,許多資深的工作者無法適應匯流的環境,己紛紛求去,無法實踐新聞理想和不擅用數位工具可能是主因;匯流的情況也導致一人多用,在追求即時性和收視率原則下,新聞過度仰賴內容農場,也多是二手傳播;新聞媒體也對新媒體產生焦慮,許多消息甚至來不及篩選求證就播出,往往也造成了無法彌補傷害。
新聞產製常規的改變 造成工作情緒不穩定
所謂的「三器」,也就是行車紀錄器、監視器和網頁瀏覽器,已成為電視媒體重要素材來源;新聞的產製仰賴網路社群媒體,也變成現行的新聞常規。
台北藝術大學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劉蕙苓認為,新科技造成電視媒體工作時間被壓縮,也是造成電視記者工作情緒不好的主要原因。根據劉蕙苓2014年針對數位環境下電視新聞記者工作量的研究,對「工作時經常收發訊息情形」,回答「有時」和「經常」的高達90%;而造成工作壓力的主要原因;對「利用新媒體上網找資料」,回答「有時」和「經常」也超過90%;工作方式最大的改變又以「利用通訊軟體聯絡」達82.8%為最多。
劉蕙苓還發現,現在電視新聞工作者工作樣態可分為,「不得不Line」和「不得不Live」兩種。「不得不Line」指得是記者礙於工作需求,得隨時利用Line接收相關訊息;「不得不Live」,則是臉書可以直播後,記者即便認為有爭議,也只好服從組織的規定。前者突顯的是工作無止境的延伸,也造成組織溝通文化的改變;後者則說明了電視媒體對社交平台的依賴程度。
「速度」的要求被視為新聞產製的優先準則,輔仁大學新聞系教授張文強則有不同的觀察。張文強認為新科技伴隨著許多年輕記者長大,這些記者在工作時也自然會依賴通訊軟體,某種程度造成不願意去佈線的情況,說明了不同世代的記者對新科技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公會祕書長陳依玫認為,新聞媒體的價值,也代表著新聞工作者的價值,當媒體業追求KPI時,新聞內容也被?牲了,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也自然被質疑。台灣媒體在解嚴之前是受政治力操控,之後則是商業力介入,未來要改善新聞工作的現況,則有賴新聞自律機制的輔助。
很殘酷,但也不用太擔心
劉蕙苓認為,面對新媒體,電視台確實亂了方寸,電視記者要做的事愈來愈多,得面臨邊學邊做的壓力,但仍有許多電視記者對現況感到滿意,主因在於受新科技衝擊最大的仍是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相對受影響較小。
那老靈魂該怎麼辦?陳秀鳳表示,今年過年期間的維冠大樓倒塌案,曾有年輕記者提出用空拍機拍攝的想法,但即時被資深記者阻止,才沒有發生逾越新聞倫理的問題。說明了新舊世代還是能碰出不一樣的火花,這對一個新聞團隊來說,是樂於見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