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世紀以來,台灣社會有關研製核武的報導或傳聞,或書刊等很多,大多不離是兩蔣主導,或像吳大猷等科學家都反對的說法,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容文後補充事實分析);甚至搞不清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扮演的角色,以訛傳訛居多,致難以辨析(筆者註:CIA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前提的情治單位,遵從每任不同政黨總統的政策執行,其對每個友邦或敵國的政治戰略和策略,向來是積極扶植相對的政治力量制衡,無論誰執政或在野,都有其潛伏或親美分子,俾能產生影響力,像日本、南韓、菲律賓及台灣等,都有例證,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張憲義叛逃引發各界議論
直到今年四月間,當年(1988年)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CIA臥底者)接受中研院學者陳儀深的口述歷史訪談,吐露當年叛逃到美國,以及在美國介入下讓台灣發展核武計畫被迫中止的過程;並說沒有背叛國家或台灣人民的利益,「頂多只能說背叛當時的上司郝柏村」。另他也曾於1998年投書聯合報,認為已完成蔣公和蔣總統交付的任務,「我們有能力,但絕不製作核子武器。」且是「美台雙贏」云云,復又引發各方議論,仁智互見。
或許乍聞之下,會直覺「定義」張憲義「叛國」似是重了些,但根據我國現行刑法中有關內亂罪(第100條至第102條)、外患罪(第103條至第115條)以及妨害國交罪(第116條至第119條),是以外國(友邦)、他國做為規範,並不侷限於開戰中的敵對方為對象。像中國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主流民意認知其為敵國(國防部的定義亦為敵國),殆無問題;然則,一旦接受國家委任的軍人,將軍事機密交給外國,自是背叛了國家,並構成外患罪,何況張憲義係在CIA協助下離台,並在美國參加國會秘密聽證提供研製核武機密事證後,造成國家實際的損害,此絕非能以未背叛國家或台灣,或僅背叛郝柏村等某個將領,所能合理解釋,與自圓其說。
就像張憲義昔日的上司前核研所所長周仁章(1989一1992)所說:「現在也不能怪誰,只怪這個人(指張憲義)不忠不義」(參見中國時報1997.12.25.專訪時任國科會駐舊金山科學組組長周仁章博士)。畢竟軍人效忠自己的國家(台灣已是民主國家,政黨輪替無乃自然)是天職,為國犧牲負有必死之義務,中外皆然。
如今張憲義叛國的事實俱在,恐不是用口述歷史方式可以開脫或平反,也根本扯上他還有什麼「非核家園」的心跡(他是1967中正理工學院畢業,1969年在美深造之時被CIA吸收,1976年獲美田納西大學博士學位返台進中科院工作,未聞有「非核」理念說法?何況此也無須加入CIA後才能展現「非核」抱負)。郝柏村亦曾在日記中說:「吾人早知CIA在中科院有臥底,其實也不只張憲義一人…。」再者,不論藍綠或族群的意識型態如何(外傳他有省籍情結,但從他不過10多年即躍升上校副所長要職,若是因加入CIA後,才會如此,豈不更容易洩底?類此反顯示其詭辯或是受到名利的誘惑,作違心之論),應與他加入CIA動機並無牽連。但若看到台灣為民主犧牲奉獻的海內外志士前仆後繼,才創造今天台灣民主奇蹟,豈不汗顏?!況且今天的台灣已為民主多元化的社會,對張憲義的臥底叛國的觀感及容忍度,將會有公評的。
而今張憲義已在美國CIA保護下定居(別忘了,中國對他也很有興趣),即便口述歷史再好,其真實性亦為人質疑;又若張憲義真認為自己「叛逃」是為了台灣好,就更應該回台坦然面對媒體、國人,把當年台灣研發核武的內幕「說清楚,講明白」。當然,今後也將會有更多的其他旁證資料陸續出爐,作為對照,相信歷史會有公斷的!
昔日重大新聞的再考古
何以美國對台灣研製核武有階段性的支持和反對,甚至到後來摧毀?這要分成四方面觀察:其一.台灣初期全靠老美,從軍事裝備(含軍事及科技教育訓練的美式系統,致養成依賴和慣性,連後來的核能或核武研究試驗設備,亦復如此),到初期的民生經濟,可說是為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威權體質,加上海峽兩岸的對峙。及內部的政治運動不安,長期衍變累積下來,漸趨淪為日後台灣俯仰由人(含依賴中國的經濟市場和長期依賴美國)的不堪。
當1945年國府轉進台灣。此時因二戰的破壞,生產力未恢復,隨即又捲入國共內戰的漩渦,而為支援內戰,大量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造成物價飛漲,台灣經濟極為紊亂,通貨膨脹尤其嚴重。接著大批軍隊、難民擁入台灣,局勢更加不安定。及至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才把國府由放棄到納入圍堵中共的一環,使美援(1945-1972)發揮了極大安定台灣的作用,漸趨穩定(像1950年12月20日,台灣省政府與美國經濟合作總署台灣分署簽訂「肥料供應合約」即是)。此外,美國還介入內政協助台灣經濟的穩定下來,及控制通貨膨脹,維持民眾的基本生活所需。(註:大部分的財經學者分析台灣經濟發展多以此年為開始。從1945年到1952年可說是「混亂調整時期」。而1953–1960,為第一、二期四年經建計畫期間,稱為「依賴美援時期」。到了1961–1972年,是典型的四小龍快速成長期間,稱為「自力成長與經濟起飛時期」。及至1973–1984,經歷兩次能源危機,稱為「遭遇國際經濟驟變時期」。在1985–1992,新台幣由40 對1 美元升值到25對1美元,稱為「台幣大幅升值與調適時期」。)
據美經濟學者傑克拜 Neil Jacoby (1967年)估算,美援在這段期間對台灣資本形成貢獻約占31–34%,每年平均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達91%,而使台灣經濟成長率提高約一倍。台灣在這一時期經濟成長率每年平均7.6%。
諸此,可見美方不論經濟、軍事、教育等層面介入甚深,導致後來的研製核武的起起伏伏,當是其來有自。
其二,每個階段的美國總統對台政策不同,此亦與歷任美國總統的核武政策攸關,兩蔣受鼓舞也受監控,乃至毀棄,皆有脈絡可尋。類如包括前後期的冷戰(1947-1991)因素(歷經韓戰、越戰、柏林圍牆、古巴危機等,大國多採「鬥而不破」,呈恐怖平衡型態,儘量避免越過紅線,否則後果堪虞。所以中蘇美英歐多次拆核武信管,尤不願小國擁核(像今天北韓的金正恩不斷胡鬧,就令大國很頭疼,即為例證);對美國而言,核子壟斷保護美國的核子專利,藉以維護強權地位,自是美國利益所在,導致階段性支持及破壞,亦是在一種必要的手段,難言對錯,只能留供後世公評。
若從美國歷任與台灣核武發展的總統(自1945至1988年)一覽表中,就不難發現箇中的奧妙。例如民主黨籍的杜魯門Harry S. Truman任期是1945年4月12日一1953年1月20日;共和黨籍的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為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民主黨籍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是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民主黨籍的詹森Lyndon Johnson則是以副總統接任甘迺迪遭暗殺身亡的遺缺,並再當選總統任期為1963年11月22日- 1969年1月20日;共和黨籍尼克森Richard Nixon(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因水門案下台由副總統福特Gerald Ford接任(1974年8月9日一1977年1月20日);民主黨籍的卡特Jimmy Carter,任期為1977年1月20日- 1981年1月20日;共和黨籍雷根Ronald Reagan,則是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1988年任內拆毀台灣核能所機密設施)。之後,才是共和黨籍的老布希George H. W. Bush 任期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
有意思的是,早年力挺或後來不支持國府者,泰半為美國共和黨籍總統。像艾森豪總統Dwight Eisenhower(1953-1961,連著名的麥克阿瑟將軍亦是),皆為不遺餘力支持者,還在1954年於北大西洋公約國家集會中揚言要用原子彈。果不其然,1955年4月23日,中共讓步,周恩來就在萬隆會議上表示「願以協商方式解決台灣問題」。5月1日,使得台海的第一次核武危機結束。
但艾森豪總統仍在1957年派遣可攜帶核彈頭的屠牛士飛彈(Metador)駐防台灣;翌年,美軍在台南基地,還建成一座核彈頭專用儲存庫(據我國防部首度公開的絕對機密檔案中,更披露1958年金門炮戰後,國軍曾與美軍研擬計劃,使用金門的12門八吋巨炮向廈門發射核彈,攻擊解放軍的炮兵、戰船及戰備陣地,並規劃在金門太武山等地儲存核彈,最後美方態度保守,未將核彈運交國軍)。
不過,好景不常,當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時,共和黨籍的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1969年-1974年水門案下台,由福特Gerald Ford接任,任期1974-1977),便與中國進行破冰外交之旅(1971年7月15日受邀訪問,1973年5月,在北京設立駐華聯絡辦事處)。美中終在1979年民主黨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1977-1981)手裏,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後台美關係急轉直下,1988年共和黨籍的雷根總統,藉張憲義叛逃向國會提供的機密資料,成了台灣的核武的終結者。或許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陸陸續續解密的資料,可提供吾人啟思。
其三.國際局勢的詭譎多變,像冷戰(Cold War)時期(1947年-1991),美英為首的西方列強、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陣營,長期的政治對抗,亦使核武由熱而冷,並使台灣的核武研製發展過程亦隨之浮沈,直至1988年退出舞台。
然則,在數十年的冷戰中,兩大陣營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像1957年,蘇聯的人造衛星升空,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震撼,結果使大學、研究所的擴充,復使冷戰加溫加劇,像利用獎學金從民主陣營的國家招收優秀學生到美國深造,還成了冷戰的策略之一。而重大的衝突事件,包括柏林封牆(1948-1949)、朝鮮戰爭(1950-1953)、蘇伊士衝突(1956)、古巴飛彈危機(1962)、越南戰爭(1959-1975)、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1989)、蘇聯擊落韓航007號班機(1983)等等。透過彼此的軍事結盟、戰略部隊的布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曾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雙方陣營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而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種切也成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在冷戰的初期(1947-53),正值中國大陸的國共內戰,國府幾被美國拋棄,倖遇上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採行圍堵政策,不得不強化國府軍備力量配合維護太平洋的安全;之後又接續越戰爆發(1955-1975)烽火連天,英法諸國鞭長莫及,且直接間接亦影響美國本土的安全,是為冷戰危機和衝突升級(1953-62)時期;而在緩和政策下的對抗(1962-79)時期,台灣又正積極推動初期的科技發展(即1969一1981國家12年科學發展計畫),中共在文革十年浩劫後,1978年鄧小平復出,才有了改革開放的起步。
當時,台灣的經濟起飛,領先中國十年以上,已行有餘力發展核武,這段時期,鄧小平曾不斷放出訊息,要蔣經國「相逢一笑泯恩仇」,但蔣經國堅持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鄧小平甚至派了人來傳話,可以將福建省讓給台灣,以求和解,都被蔣經國拒絕。
另從1980年代開始,在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展開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促使共黨陣營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而蘇聯在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和開放政策(1985),但因東歐國家從蘇聯脫離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諸此種種的衝擊影響,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的附庸國家,一一脫離,最後蘇聯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使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而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台灣也不例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88年雷根政府終結了台灣核武的發展。
其四.國內反對國民黨(或台獨)及民主運動聲浪崛起,亦使CIA有見縫插針機會,得以獲取不同管道的情報,例如後來的維基解密中,就發現有不同黨派的人士成為美方須保護(PROTECT)者。而從戒嚴到解嚴時期(1949年-1987),亦是台灣內部最動盪的時期,諸如1970年「424刺蔣」案、桃園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1984年的江南案、黨外運動…等等,使台灣當局推動研製核武工作亦相對棘手,洩密管道增多,防不勝防,加上雷根總統的國內外政策的大轉變,自有其中止台灣的核武的重要理由。
至於其他包括中共恫嚇,擁核存活或影響國際形象等等,均非主要考量,例如以色列、印度等的擁核,美國還會暗中相助,因為有利對抗前蘇聯(現為俄羅斯)與中國,而台灣的擁核既未成氣候,又未必有利美國的國際合縱連橫戰略政策,還會讓中共藉口動武,成了「麻煩製造者」,得不償失。反之,若中國落後,俄羅斯又袖手旁觀,台灣的擁核成熟自有利美方,自然樂觀其成。這就是國際現實!然而若非美方的強大科技經濟實力和軟硬兼施,中共早就已動武接收台灣了。
台灣核武研製短短的二十多年,雖功敗垂成,但就國家總體科技發展而言,仍是功不唐捐的,因為相關的訣竅還可支援國防、醫藥、生技、教育等廣泛應用。
不過,對有心為國研製核武的科技專家,總算走過一回高潮迭起,又驚險萬狀的旅程。正如蘇軾的三首廬山遊歷詩形容人生的體悟。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最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
編按:本文內容僅為節錄,全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