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為李秀珠右為王嵩音/照片為中華傳播學會提供

 

  中華傳播學會20周年年會已於日前落幕(06/19),年會期間共舉行25場論文發表、21場專題講座,吸引來自兩岸三地、美國、英國和澳洲等國的學術研究者參與。主辦單位並邀請知名政治學者John Kean和國際傳播協會(ICA)會長汪炳華擔任本次年會專題講者。本屆年會主題為「騷動20,創新起航」,也寄望學術界扮起領頭羊的角色,思考傳播研究未來的出路,和面對多變媒體生態的因應之道。

 

  網路和新科技的發展,造成傳播速度的改變,傳播產業也在這些來年起了很大的變化。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認為,「傳播」就處在社會變動的最前端,若要「動」,就該從學術界開始,以滿足社會對未來更多的想像。

 

  負責本次年會策劃與執行的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王嵩音,在大會致辭時表示,中華傳播學會能有今日的盛況,除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熱情參與外,也有賴全體理監事和會員多年來的支持,並對參與年會論文審稿的學術工作者致上最高敬意。

 

  久未公開露面的中華傳播學會榮譽理事長陳世敏,除了和與會者分享歷年年會的趣事,也對傳播研究的未來提出幾點建言。陳世敏表示,愈來愈多的國外學術工作者來台參與學術交流,代表台灣的學術聲望已受到國際間肯定,若台灣的傳播研究者未來能致力於本土傳播研究,培養出跨校的研究團隊進行整合型計劃,有朝一日,台灣也能成為國際型傳播會議的主辦國,這對台灣傳播研究者將是一大鼓勵。

 

 

左為柯籙晏右為陳世敏/照片為中華傳播學會提供

 

  本屆年會也特別頒發優良論文獎,分為教師組與學生組兩組,教師組有兩組獲獎者。政治大學劉慧雯和柯籙晏,以「邁向厚數據:以詮釋型資訊工具進行意義分析的概念基礎」一文獲獎;評審認為,該文從語用學角度提出從大數據轉向厚數據(thick-data)的關鍵主張,內含厚實的學術基礎及專業反思,是難得的理論型論文佳作。台灣大學的林照真教授則以「恐怖主義與媒體:檢視美國反恐戰爭、伊斯蘭與半島電視台」一文獲獎;評審認為,本文深度訪談半島電視台記者,並對恐怖主義與伊斯蘭恐慌,和阿拉伯的媒體現況等議題,有深入獨到的闡釋。

 

  學生組則由交通大學周敬恩和李秀珠,以「新聞中的恐懼訴求與受眾核電態度與行為意圖之關聯性研究:以延伸平行反應模式檢驗之」一文獲獎;評審認為,以台灣目前處於科技風險社會之際,探討訊息設計與公眾認知之間的關係,確實有其研究價值與意義。